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5年第2期
编号:13121457
转移性肝癌患者应用超声诊断的临床评价(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5年第2期
     【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在诊断转移性肝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93例转移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CT诊断,研究组给予超声诊断,分析两组的诊断结果及超声诊断影像结果。结果:研究组的诊断检出率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影像学检查确诊45例,包括左半肝18例,右半肝22例,双侧肝5例。其中无回声型1例,低回声型19例,强回声型20例,混合性回声型5例。结论:超声诊断转移性肝癌准确性较高,可作为首选早期诊断方法。

    【关键词】 转移性肝癌; 超声诊断; 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0047-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5.02.023

    目前,肝癌在我国的死亡率较高,仅次于胃癌与食道癌,属于国内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其初期的症状往往不太明显,晚期则主要表现为乏力、肝痛、黄疸、消瘦及腹水等[1-2]。肝癌在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两种,其中转移性肝癌指的是全身其他部位原发性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同时在肝脏形成单个或者多个癌灶[3]。研究显示,大部分的原发癌临床表现皆先于转移性肝癌,但也有部分患者原发病灶的起源不明确,或者同时发现包括肝脏在内的≥2处脏器出现肿瘤[4]。基于此,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主要诊断方法为超声诊断、CT及核磁共振检测。为了进一步评价转移性肝癌患者应用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笔者所在医院针对已选定的93例转移性肝癌患者分别给予超声诊断和CT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93例转移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检查临床症状皆符合转移性肝癌诊断标准,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研究组47例患者中,男34例,女13例;年龄18~70岁,平均(45.00±5.68)岁;原发癌:胃癌23例、直肠癌13例、肺癌8例、食管癌3例。对照组46例患者中,男32例,女14例;年龄20~72岁,平均(47±6.13)岁;原发癌:胃癌21例、直肠癌13例、肺癌9例、食管癌3例。两组症状均符合转移性肝癌相关诊断标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转移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通用CT/e型螺旋CT扫描仪扫描患者下胸部至肝下极,先行层厚5 mm、螺距1.5的CT平扫,之后经前臂静脉处以2~3 ml/s的速率注入100 ml造影剂,行间断扫描。研究组给予超声诊断,采用PHILIPS Elite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用3.5 MHz凸阵探头,患者呈平卧位和左侧卧位直接探测肝区,探头在剑突下、右肋间和右肋下连续滑动,行纵、斜、横多切扫描。若发现病灶,详细检测并拍摄记录病灶大小、形状、位置、回声强度和异常声像特征,并仔细观察肝内胆管结果,探测是否形成癌栓。其中转移灶影像学特点,影像学结果分为无回声型、低回声型、强回声型和混合性回声型。

    1.3 CT与超声确诊标准

    CT确诊转移性肝癌的标准:肿瘤边缘呈一过性增强,较多见;肿瘤边缘呈持续性增强;和肝实质密度差异不大,基本无强化效果;肿瘤整体呈一过性增强,之后为低密度,和肝细胞癌相似[5]。超声确诊转移性肝癌的标准:多呈多发结节,单个病灶与弥漫性少见,结节形态不规则,表现为强回声或周围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可见群集征[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诊断结果比较

    研究组的诊断检出率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诊断结果比较

    组别确诊(例)漏诊(例)检出率(%)

    研究组(n=47)45295.74

    对照组(n=46)37980.43

    2.2 研究组影像结果

    研究组影像学检查确诊45例,左半肝18例(40.00%),右半肝22例(48.89%),双侧肝5例(11.11%),其中无回声型1例,转移灶边界清晰,边缘光滑,前段无回声,后段回声轻微加强;低回声型19例,病灶清晰度尚可,边缘粗糙,可见伪足状影像,内部回声低于周围回声;强回声型20例,回声强于周围回声且出现“牛眼征”,病灶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分布不均;混合性回声型5例,边界尚清晰,中央发现不规则形液性无回声区,内部发现片状强回声区,四周呈火山口状且高低不平,后段回声增强。

    3 讨论

    肝脏属于人体最大的实质器官,其肝动脉与门静脉有着双重供血作用,因此恶性肿瘤极易发生肝脏转移。从临床研究来看,转移性肝癌常见原发癌主要来自于盆腔、消化道及肺部等,其中又以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肝转移最为常见。从国内相关报告统计中可知,每年我国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占了全球肝癌死亡患者的50%左右,必须加强重视。肝癌分为原发性肝癌与继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病灶特征形状较隐匿,发病早期不易被发现,并且由于肝脏自身具有双重血液供应的特点,易成为多种恶性肿瘤转移的重点部位,如胃癌、直肠癌、肺癌和食管癌等,因此诊断转移性肝癌需辅助影像学检测,以准确快速确诊,从而为后续展开手术治疗等治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7]。转移性肝癌在临床诊断中采取的方式较多,比如CT、超声、彩超等,但彩超费用比较昂贵,则笔者所在医院并未广泛应用,而近几年多采用CT与超声诊断,但多偏向于采取超声诊断为主[8]。从大量的研究中可知,超声诊断转移性肝癌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而且该诊断方式在各种疾病诊断中均有广泛应用,能为临床诊治提供很好的帮助。从以往临床研究来看,超声诊断转移性肝癌有着操作简便、无创、可重复性强等优势,同时对转移性肝癌的确诊率较高。为了进一步探讨转移性肝癌患者应用超声诊断的价值,笔者所在医院展开了相关研究。, 百拇医药(宋文娟)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