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34
编号:13758926
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理(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34
     224自由基对黄褐斑形成的生物化学机制人体内存在很多种氧自由基清除剂,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等,通过加强氧化脂质及增高自由基数量,在基因调控机制的保护下,能够实现平衡体内的氧化和抗氧化作用,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无法据LPO的变化而改变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结果是其大量堆积,黄褐斑患者就存在这种机制障碍[12]。而LPO就作为启动因素使体内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的酪氨酸系列氧化反应加快,大量增加黑色素的生成量。但是LPO稳定性很差,有时分解产生强氧化作用的丙二醛,结果交联蛋白质分子,生成色素。此外,LPO依据抽氢加成作用依次加成蛋白质分子,加快此生物化学变化。

    研究至今,已经发现大量影响黄褐斑的自由基,医学中应用的自由基清除剂的种类差异很大,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均可发现 联合应用多种自由基清除剂以抗氧化剂复合链的形式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可以很好的预防黄褐斑的形成。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因素必须以改变了皮肤的局部生活环境为前提。这样探索就有了一个明确而有效地方向,就是在病理、病因和生理等领域更加助于对局部皮肤生态环境损坏的研究。有了方向,就要有科学可靠地研究方法,所以可以采用依据临床药效反证黄褐斑病因及机理。对于其治疗,最根本的是如何控制黑色素的生成。中医主张活血化瘀、滋阴补肾,从整体出发,内外兼顾,辨证施治。西医治疗多采用外治法,如激光照射和复合彩光的使用等。总之,成果虽有,却还不能真正满足人类健康的需要,医学工作者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自艳秋,田静.黄褐斑病因病机述要[J].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43-2244

    [2]刘冬梅,商进,朱林学,等.400例黄褐斑患者发病因素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4):303-304

    [3]谢志杰,郑志昂,李毓阳.黄褐斑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探讨[J].中国热带医学,2006,6(5):851

    [4]陈燕明,秦茂林,肖利,等.黄褐斑的血液流变学[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2,21(2):95

    [5]朱启芳.辨证治疗面部黄褐斑3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1):678

    [6]王邦才.从肝论治面部黄褐斑[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4):69

    [7]丛春雨.丛春雨老师治疗黄褐斑经验[J].甘肃中医,2005,18(8):17-18

    [8]崔正军,岑瑛.黄褐斑的研究现状[J].四川医学,2004,25(1):116-118

    [9]刘邦民,张涓,宋联进,等.浅谈络病理论与黄褐斑[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5):1289-1290

    [10]许佳年.针药结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63.

    [11]林新瑜,周光平,李利.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检测[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5):285-287

    [12]冯安吉,海春旭.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理[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0,20(2):183

    【收稿日期】2011-10-18, 百拇医药(周颖华)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