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9年第10期
编号:13344678
转变医学模式,提升我国精神疾病诊疗水平(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10期
     提升精神疾病诊疗水平

    陆林教授指出,目前我國精神疾病诊疗措施还远不能满足需求,与大多数疾病相比,精神疾病诊断仍缺乏客观依据而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主观症状来诊断,但传统的诊断方法常受限于医生的临床经验,不同医院不同区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易导致精神疾病的误诊和漏诊。对提高精神疾病的诊断准确性,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欧盟委员会等纷纷发出呼吁,建议各国研究者将临床精神科学与定量神经生物学指标结合起来。

    在睡眠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方面,2018年我国学者在基础与临床领域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陆军军医大学胡志安教授研究团队首次在《科学》杂志发表睡眠机制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在睡眠—觉醒转换过程中,丘脑室旁核(PVT)兴奋性显著增高,且PVT与伏隔核脑区之间可形成兴奋性的单突触功能联系,激活PVT到伏隔核通路能诱导睡眠向觉醒转换。复旦大学黄志力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伏隔核D1受体阳性神经元活性与觉醒高度相关,发现由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组成的脑干结构“吻内侧被盖核”具有生理性睡眠促进作用,并参与睡眠内稳态的调控。陆林教授研究团队的一项研究寻找到了可用于睡眠障碍客观分型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睡眠障碍患者伴或不伴短睡影响,相比于无失眠者和客观睡眠时间大于6 h者,客观睡眠时间小于6 h的失眠障碍患者其认知功能受损更为严重,且在工作记忆、视觉学习和注意或警觉三个认知维度的受损程度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5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