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7年第13期 > 正文
编号:13052297
海博刀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效果(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5月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7年第13期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为1998年HosoKawa和Yoshida最早报道[1]。目前已成为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内镜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手术器械对ESD手术的重要性也逐渐被重视。由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用于ESD手术的海博刀(Hybrid knife)因其独有的性能可以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出血和穿孔的发生[2]。为观察海博刀行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效果,本文用海博刀对40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行ESD治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80例。所有病例经超声内镜(EUS)检查病变向腔内生长,病变边界清晰,CT检查无周围淋巴结转移。80例随机分为海博刀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海博刀組:男性21例(52.5%),女性19例(47.5%);年龄25~72岁,平均(56.00±13.20)岁;病变部位:胃黏膜下病变20例(50.0%),食管黏膜下病变13例(32.5%),结肠黏膜下病变7例(17.5%)。对照组:男性23例(57.5%);女性17例(42.5%);年龄27~70岁,平均(53.71±12.36)岁;病变部位:胃黏膜下病变22例(55.0%)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2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