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5年第15期 > 正文
编号:12603439
乳腺癌的影像学检查现状与新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5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15期
     乳腺X线摄影具有简单、方便、费用低、无创、诊断标准完备等优点,尤其对早期乳腺癌微细钙化成像清晰、特征突出,是公认的检测早期乳腺癌的有效手段[10]。但也有一定局限性,其易受患者乳腺腺体类型、乳腺形态及病变组织位置的影响,易产生假阴性,造成漏诊或误诊。其对乳腺的良恶性病变鉴别时,钼靶摄影有时定性不准,易造成诊断不准确。对于X线摄影不能显示或定性不清的肿瘤,还需借助其他影像检查[11]。

    3 乳腺CT检查

    在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存在一定价值。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探测器进行接收X线管发射出的X线束,实现所选人体层面多方向扫描及X线量的测定,再经转换器转换,最后在显示器上得到CT图像。乳腺癌的CT表现按照病理分型呈现不同的影像表现,即肿块型和浸润型。肿块型主要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肿块,病灶的边缘清楚或模糊均可见,病灶位置多以外上象限常见,且大多数呈分叶或毛刺状。平扫密度与正常腺体组织相似或稍高,增强扫描时呈明显强化,主要是由于乳腺癌组织血供丰富,表现为“快进快出”型曲线。CT增强扫描的应用,可以直接显示乳腺癌的肿块、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以较好地显示周围淋巴结,扫描的同时还可发现肺部及胸壁的转移病灶,对乳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检测术后复发也有其优势。有专家提出,当增强扫描前后CT值变化超过50 Hu时即有恶性病变诊断价值[12-13]。浸润型的乳腺癌表现为乳腺内无明确的肿块影,局限性片状稍高致密影,边界不清,且可见蟹足样改变,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导致皮肤受到牵拉、乳头内陷。

    近年来随着CT薄层扫描及乳腺CT三维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乳腺癌的检出率。CT薄层扫描可以检出直径<0.2 cm的病灶,同时可以评价腋下及胸骨周围淋巴结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以三维重建显示病灶立体空间形态结构,从而得到更多的诊断信息。CT具有高密度分辨率,可发现致密型乳腺中的病灶,能有效鉴别实性、囊性、脂肪及肿块,并且准确显示病灶的形态、大小、边缘及部位[14-15]。临床影像检查中,由于CT检查的辐射剂量较大,易受部分容积效应影响,无法发现早期微小钙化灶,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16]。

    4 乳腺MR检查

    随着MR检查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R检查是乳腺癌综合诊断的必要手段之一,特别是高场、超高场设备的快速普及和乳腺专用线圈、快速成像序列的应用,使乳腺癌MR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MR检查的原理是通过磁与无线电波的转换,实现人体不同平面的视图。常用乳腺MR成像技术有除脂抑制序列的T1WI、T2WI、动态增强MR、弥散加权成像。随着MR技术的不断发展,灌注加权成像、磁共振波波谱分析(MRS)、MRI引导下穿刺活检技术等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17-19]。乳腺癌MRI主要表现为:大多数的乳腺癌形态不规则,边缘呈毛刺状,可见“蟹足”或“星芒”状改变,毛刺征常作为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形态学征象,其灵敏度可达80%。从MR信号上分析,T1WI上无论乳腺良、恶性病变均呈现等或低信号,T2WI上呈高、等或略低信号。这是由于组织含水量不同导致,当含量较高时,T2WI呈高信号,低时为低信号。当病灶内出现囊变、液化、坏死、合并出血或纤维化时,表现为混杂信号[20]。

    乳腺癌MRI动态增强表现:肿块型乳腺癌肿块内部呈现不均匀强化,常提示恶性病变,肿瘤的边缘和分隔不规则强化常倾向为恶性。非肿块型乳腺癌呈现指向乳头的不连续或不规则线样伴有分支状强化,常提示此种早期乳腺癌起源于乳管(70%~80%)。三角形或锥形强化灶高度提示恶性病变。在MR动态增强中,病灶形态特征、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定、扩散加权成像(DWI)等结合对乳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TIC的快进快出型多提示恶性。DWI是观察活体水分子微观扩散运动的成像方法,通过ADC值进行量化分析,判定病变的良恶性。Furman-Haran等通过研究证明,良性病变时ADC值较高,恶性肿瘤由于血供丰富,较良性肿瘤血管含量高,因而ADC值降低。ADC值的大小为:恶性病变 (聂德红 李洪义 李凯等)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