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5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627040
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1期
     [摘要] 目的 观察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效果。 方法 选择本院皮肤科门诊气滞血瘀型PHN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刺络拔罐配合中药口服,对照组口服甲钴胺与西咪替丁,肌内注射维生素B12,治疗30 d后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PHN具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 刺络拔罐;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图分类号] R75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1(a)-0125-0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一般定义为带状疱疹后1个月仍有神经痛或复发性疼痛,最好界定为带状疱疹后3个月[1]。部分患者采用中医辨证属于气滞血瘀型,表现为皮疹消退后发病部位疼痛难忍,坐卧不安,严重者疼痛感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紫暗,苔白,脉弦细。本院皮肤科采用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PHN,并与药物治疗比较,观察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皮肤科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PHN患者80例,按就诊时间顺序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5~85岁,平均(64.45±9.69)岁;疼痛时间10 d~24个月,平均(5.91±4.89)个月;病变部位:胸背部21例,腰腹部l5例,臀大腿部4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7~82岁,平均(62.48±8.95)岁;疼痛时间7 d~24个月,平均(6.62±5.99)个月;病变部位:胸背部20例,腰腹部17例,臀大腿部3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疼痛时间、病变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

    ①诊断标准:符合PHN诊断标准[1]及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进行诊断。②排除标准:不符合PHN诊断标准者;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史及中枢神经系统有病变者;有严重感染者;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者;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精神病等)。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刺络拔罐:选择疼痛较明显的部位,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刺入0.3 cm左右后立即出针。在此周围连续刺5~7次,再用闪火法在被刺部位施以火罐,留罐10~15 min,出血3~5 ml。每次选择3~5个部位,治疗前3 d每日施行1次,后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中药:治以理气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方选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3],药用柴胡10 g、黄芪15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5 g、赤芍12 g、三棱10 g、莪术10 g、延胡索10 g、地龙10 g、枳壳10 g、甘草6 g,1剂/d,水煎,分2次口服。

    1.3.2 对照组 采用甲钴胺片(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40)50 mg口服,3次/d;西咪替丁片(江西赣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635)0.2 g口服,2次/d;维生素B12注射液(天津金耀集团湖北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0024)0.5 mg肌内注射,1次/d。10 d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数字分级法(NRS)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疼痛程度分级标准如下。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疗效标准判定如下。治愈:疼痛症状完全消失,皮肤感觉正常;显效:治疗后疼痛降低2个等级;有效:治疗后疼痛降低1个等级;无效:治疗后疼痛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治愈15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组有3例刺络拔罐后出现小水疱,未做特殊处理,水疱均自行吸收愈合,口服中药均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以神经痛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皮肤病。中医学称为“蛇串疮”“缠腰火丹”。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4],是带状疱疹部分患者遗留的顽固神经病理性疼痛[5]。随年龄增长,发病率越高,4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在30%左右[1]。PHN病程较长,疼痛顽固难愈,伴有明显神经疼痛感,呈阵发性或持续性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严重影响睡眠,降低生活质量。PHN的治疗相当困难,很多药物都不能达到理想的镇痛效果,治疗手段不尽人意[6]。西医学认为,PHN的发生与患者脊髓后根神经纤维受损有关,带状疱疹病毒可侵及脊髓后根神经节或半月神经节,继而在脊髓神经或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感觉过敏、灼烧感或程度不等的放射痛,神经系统的长期、慢性、不可逆的病理改变是形成PHN的关键[7]。中医学认为气滞血瘀型PHN病机主要为血虚肝旺、湿热毒邪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不通则痛,因此,气滞血瘀型PHN关键治法是理气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灵枢·官针篇》曾曰:“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再以火罐拔罐治疗,起到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的作用。放血可减轻局部的炎症水肿,减轻对神经的刺激与压迫,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的修复与再生[8-9]。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拔罐的机械刺激作用和局部的温热作用,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痛阈,同时直接改变局部内环境,加速全身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酸性物质与致痛物质的排除,从而使疼痛得以缓解[10]。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中柴胡、枳壳行气和血疏肝;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延胡索、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地龙搜风通络;黄芪、甘草健脾益气。以上各药互相配合使血活气行、瘀化络通而止痛。两者配合,共奏瘀血化、新血生、经络通,从而达到“通则不痛”之功效,痹痛遂解。研究结果显示,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PHN疗效明显,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PHN具有止痛效果好、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4-398.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3] 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0-152.

    [4] 陈美珍,张少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4):90.

    [5] Sampathkumar P,Drage LA,Martin DP.Herpes zoster(shingles)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J].Mayo Clin Proc,2009, 84(3):274-280.

    [6] 杜冬萍.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了解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避免盲目治疗[J].上海医学,2009,32(6):473-475.

    [7] 刘铭.电针加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8,40(2):52-53.

    [8] 柏冬生.刺络拔罐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9):206.

    [9] 陈强,陈芸玲.火针高密度点刺法治疗带状疱疹313例[J].西部中医药,2013,26(9):100-101.

    [10] 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2.

    (收稿日期:2014-09-29 本文编辑:李亚聪) (陈体高 闫毅 许传勤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