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5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627110
血府逐瘀汤治疗酒精性肝病并失眠的临床效果(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1期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酒精性肝病并失眠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具有较好依从性的患者3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患者采用艾司唑仑治疗,中药组20例患者采用血府逐瘀汤随症加减治疗。 结果 中药组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府逐瘀汤治疗属血瘀证兼有肝气郁结证型酒精性肝病并失眠具有良好的效果,可较快改善患者睡眠等症状,疗效满意。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酒精性肝病;失眠

    [中图分类号] R5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1(a)-0122-03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至肝功能衰竭。酒精性肝病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1]。近年来,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情况呈年轻化趋势,因长期大量饮酒造成的肝损害病例逐年增多,酒精性肝病已经成为继病毒性肝炎之后第二大肝脏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在中医中,酒精性肝病归属“酒癖”“酒疸”“积聚”“胁痛”“伤酒”“酒鼓”等病范畴[2]。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藏血,血舍魂,故肝病则气血失于疏泄,血无以濡养心神,故多发失眠。失眠属于“不寐”“不得卧”等范畴,肝郁血瘀是引发失眠的重要原因[3-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2年12月到本院就诊患者38例,均符合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并发失眠,且证属肝郁血瘀者。根据患者自身意愿以及就诊时间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20例,男∶女为15∶5,平均年龄(44.7±8.1)岁,平均病程为1.6年;对照组18例,男∶女为14∶4,平均年龄(43.4±9.8)岁,平均病程为1.4年。

    1.2 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

    酒精性肝病的诊断主要依据2010年修订的肝病诊疗指南进行诊疗。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1993年制订的《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属于兼有属血瘀证兼有肝气郁结证者。临床主要证候可有乏力、胁肋不适胀(闷)痛、纳呆、腹胀、心烦失眠、急躁易怒、小便黄、大便不调(时干时稀)。舌质暗或瘀斑、瘀点,苔白,脉沉涩、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肋下积块(肝或脾肿大)等[6]。

    1.3 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期间,需禁烟,戒酒。中药组以血府逐瘀汤为基本方,根据患者辨证进行加减,水煎服,1剂/d,早晚服。对照组服用艾司唑仑片,1~2 mg/次,每天晚上睡前服用。患者就诊时,现场填写本研究所制表格,表格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饮酒时间及日均饮酒量,病程,主要症状,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

    1.4 疗效评定

    PSQI分值下降<30%为无效,下降30%~50%为有效,下降>50%为显效,症状完全消除为治愈。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中药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疗效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3.1 方药分析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原方由当归9 g、生地9 g、桃仁12 g、红花9 g、枳壳6 g,赤芍6 g、柴胡3 g、甘草6 g、桔梗4.5 g、川芎4.5 g、牛膝9 g组成,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血瘀胸中,肝失疏泄,症见头痛、胸痛、失眠、心慌、呃逆等证。桃仁、红花活血袪瘀为君药;当归、川芎、赤芍、生地养血活血,袪瘀泄热;牛膝袪瘀血,通血脉,引瘀血下行,共为臣药。君、臣相配,袪瘀而不伤阴血。柴胡疏肝解郁,升发清阳;桔梗开宣肺气,引药上行,枳壳擅长理气疏肝,与桔梗合用,一升一降,使气机得以恢复而升降自如,以达气行则血行之效,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既行血分之瘀滞,又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袪瘀又能生新[7]。

    3.2 临床验案举隅

    笔者在临床上根据辨证,加减此方,用于治疗酒精性肝病合并失眠取得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

    陈某,男,42岁,于2014年1月12日初诊,患者饮酒20余年,近1年来,时发右胁肋部胀闷疼痛,腹胀,纳呆,嗳气,恶心,心烦,失眠,近日来失眠日益加重,舌紫,脉涩。查:患者右上腹轻压痛,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示:ALT 81 U/L,AST 75 U/L,TG 2.25 mmol/L;B超示:肝脏形态稍大,可见微细致密的散射光点,肝内动静脉血管、肝胆管管腔结构显示不清,提示脂肪肝。西医诊断为酒精性肝病,中医诊断为胁痛,不寐。辨证为气血瘀滞,肝胃不和。采用活血祛瘀,行气解郁,安神之法治之。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当归9 g、生地9 g、桃仁12 g、红花9 g、枳壳6 g、赤芍6 g、柴胡3 g、甘草6 g、桔梗4.5 g、川芎4.5 g、牛膝9 g、酸枣仁10 g、夜交藤8 g。5剂,1剂/d,水煎服。并嘱患者戒酒。

    二诊:患者服药后右胁肋部疼痛减轻,食欲有所恢复,睡眠质量明显提高。症状明显好转,遂原方不变,加服5剂以巩固治疗。后愈,随诊至今无复发。

    3.3 诊疗体会

    酒精性肝病患者多精神工作压力大,情志抑郁,长期恣食膏粱厚味,酗酒,湿热酒毒伤及脾胃,运化失司,土壅木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痰气酒毒结聚于肝。肝为藏血之脏,痰湿酒毒久伏肝脏,则气病及血,脉络失和,气滞血瘀。临证可见肋不适胀(闷)痛、纳呆、腹胀、急躁易怒、小便黄、大便不调(时干时稀)。舌质暗或瘀斑、瘀点,苔白,脉沉涩、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肋下积块(肝或脾肿大)等肝气郁结,脉络受阻之症[8-9]。 (王庆莲)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