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4年第9期
编号:13134458
围术期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的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25日 蔡蓝
第1页

    参见附件。

     2.1 用药频度和药物利用指数

    统计所抽取处方中排名前12位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和药物利用指数,用药频度前12位中有3种为第三代头孢菌素,提示本院围术期预防性用药起点较高。有报道[5],用药频度高的药物耐药性也较高, 尤其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因此,临床应严格控制此类药物的适应证,以避免滥用。此外,表1中12种抗菌药物有9种DUI<1.0,说明本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有3种抗菌药物(头孢氨苄缓释片、注射用甲磺酸培氟沙星、奈替米星注射液)稍微超过了要求,故须注意用药。还可以看出,本院使用的抗菌药物中,抗生素使用较多,其中,使用最多的为β-内酰胺类中的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表1)。

    2.2 联合用药情况

    2.2.1 联合用药比例在所抽取的233例病历中,联合用药有81例,占34.76%,其中,二联用药62例,占26.61%,三联用药19例,占8.15%。二联用药为联合用药中的主要部分,且比例较适宜,可见本院抗菌药物的应用基本合理。

    2.2.2 二联用药情况二联用药在联合用药中的比例最大,且不同抗菌药物的搭配产生不同的效果,故抗菌药物的二联搭配应用情况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6]。联合用药的可能效果是根据抗菌药的作用性质,一般将其分为4大类,第1类为繁殖期杀菌剂(Ⅰ),如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等;第2类为静止期杀菌剂(Ⅱ),如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类等;第3类为速效抑菌剂(Ⅲ),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类等;第4类为慢效抑菌剂(Ⅳ),如磺胺类等。在体外抗菌试验或整体动物实验中,联合应用上述两类抗菌药时,可产生协同(Ⅰ+Ⅱ)、拮抗(Ⅰ+Ⅲ)、相加(Ⅲ+Ⅳ)、无关或相加(Ⅰ+Ⅳ)4种效果[7]。从表2可见,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Ⅰ+Ⅱ)占27.42%,β-内酰胺类+硝咪唑类占25.80%,二联用药中,以这两种联合方式为主(表2)。

    表2 二联用药情况

    2.3 抗菌药的给药方式

    给药方式以静脉输注为主,占68.32%,说明医师在围术期用药中,倾向于能够快速达到血药浓度的给药方式。术前短期内(0.5~1 h)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是预防性应用的最佳方式,可以保证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中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3 讨论

    3.1 围术期的预防用药时机

    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时间是关键[8]。适时地给药可使抗菌药以其有效浓度弥散入手术区,以杀灭手术过程中进入机体的细菌;它也可以阻止细菌着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