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3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357152
婴儿期婴儿喂养行为特点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15日 张英华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究婴儿期婴儿喂养行为并分析其特点。 方法 选取2010年9月~2012年6月于本院进行儿童定期保健检查的婴儿4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婴儿的母亲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实验的480例婴儿中,母乳喂养率为65.63%,4个月内仅有单纯母乳喂养率为90.77%;4个月内婴儿营养差发生率为6.15%,6个月内婴儿营养差发生率为10.00%,8个月内婴儿营养差发生率为16.18%,10个月内婴儿营养差发生率为17.97%,1岁内婴儿营养差发生率为19.17%。此外,辅食添加合理组的营养状况(83.33%)明显优于辅食添加不合理的婴儿(63.81%),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1.66,P < 0.01)。 结论 婴儿期婴儿喂养行为存在一定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提高母乳喂养率,适时逐步为婴儿添加辅食,保证婴儿合理的营养,促进婴儿健康的生长发育。

    [关键词] 婴儿喂养行为;婴儿期;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b)-0168-02

    婴儿期指自出生至1周岁之前的时期,此期是婴儿生长发育极其旺盛的阶段,因此对营养的需要相对较高,而此时婴儿的消化系统尚未成熟,因此喂养行为对于提供婴儿充足、合理的营养,保证体格、智力等各方面健康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婴儿的喂养行为可以划分为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添加辅食四种。应该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在合适的时期采用正确的喂养行为,如果长期喂养行为不正确,将导致婴儿营养不良或过剩,这些都会对婴儿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婴儿期婴儿喂养行为及其特点,保证营养状况良好,为婴儿的健康生长发育提供基础,本文选取2010年9月~2012年6 月于本院进行儿童定期保健检查的婴儿480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2年6 月于本院进行儿童定期保健检查的婴儿48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排除先天缺陷、早产和双胎。其中,男280例,女200例;年龄42 d~1岁;体重2.0~11.2 kg(为研究时所测体重);城市婴儿300例,农村婴儿180例。

    1.2 喂养方法

    母乳喂养:采取纯母乳喂养(4个月内)或者4~6个月后由母乳喂养为主逐渐过渡到添加其他辅食为主;部分母乳喂养:同时采用母乳和配方奶、兽乳进行婴儿喂养,包括补授法和代授法;人工喂养:4~6个月的婴儿由于母乳不足等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完全采用其他乳类、代乳品喂养;添加辅食:婴儿出生后4~6个月,由母乳喂养或者人工喂养逐渐过渡到引入其他食物进行婴儿喂养;及时添加包括淀粉类、动物类和水果蔬菜类在内的为合理添加辅食;3类中只要有1类未及时添加者为不合理添加辅食[1]。

    1.3 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婴儿的母亲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整理后输入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各组不良反应的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 < 0.01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喂养行为情况及各自营养状况比较

    本实验的480例婴儿中,母乳喂养率为65.63%,4个月内单纯母乳喂养率为90.77%;4个月内婴儿营养差发生率为6.15%,6个月内婴儿营养差发生率为10.00%,8个月内婴儿营养差发生率为16.18%,10个月内婴儿营养差发生率为17.97%,1岁内婴儿营养差发生率为19.17%,见表1。

    2.2 辅食添加合理与否与营养状况关系比较

    辅食添加合理组的营养状况(83.33%)明显优于辅食添加不合理的婴儿(63.81%),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1.66,P < 0.01)。

    3 讨论

    婴儿的生长发育是各系统的形态和功能成熟的过程,是不断的量和质的变化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各种营养是必不可少的。婴儿出生时尚未发育完善,消化系统很不发达,3~4个月后,随着进一步的发育,唾液内淀粉酶等的含量增加,对于食物的消化能力渐增。因此,如何实现科学的喂养行为,对于提供婴儿合理的营养和保证婴儿的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2]。

    婴儿期婴儿喂养行为主要可以划分为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添加辅食四种。为实现科学的喂养行为,对每种喂养行为的特点进行分析如下。纯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是婴儿生后4~6个月完全采用母乳喂养。人乳是满足婴儿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天然最好食物,对婴儿的健康成长发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除母乳喂养经济、方便,而且具有营养丰富、易消化、含不可替代的免疫成分及生物活性因子、有利于婴儿心理健康等优点。婴儿出生后应尽早用母乳喂养,以获得初乳。一个健康的母亲的乳汁分泌量可完全满足4~6个月内婴儿营养和水分的需要。 部分母乳喂养:指同时采用母乳和配方奶、兽乳进行婴儿喂养,包括补授法和代授法。当母乳不足,纯母乳喂养效果不佳时,应选用配方奶补充[4]。6个月以内婴儿可保持母乳哺喂次数不变,不足则以配方奶补足。人工喂养:指4~6个月的婴儿由于母乳不足等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完全采用其他乳类、代乳品喂养。兽乳具有以下特点:乳糖含量低、宏量营养素比例不当、肾负荷重和缺乏免疫因子。人工喂养常用牛乳,但其成分不适合于婴儿[5]。此外,牛乳可经改造为配方奶粉,或者加温改造以适应婴儿的生理特点。添加辅食:婴儿生后4~6个月,由母乳喂养或者人工喂养逐渐过渡到引入其他食物进行婴儿喂养。婴儿随着生长发育的逐渐成熟,需要进入到由出生时的纯乳类向固体食物转换的换乳期。换乳期的泥状食物是人类生态学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食物形态,它不仅提供营养素,对儿童功能发育和能力获得也有重要促进作用[6]。

    综上所述,婴儿期婴儿喂养行为存在一定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提高母乳喂养率,适时逐步为婴儿添加辅食,保证婴儿合理的营养,促进婴儿健康的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 黄卫东. 婴儿期182例婴儿喂养行为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6):662-663.

    [2] 张智品,黄益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0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