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26期 > 正文
编号:12315155
CD—3200型血液分析仪在不同平均红细胞体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15日 吴舟飞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CD—3200型血液分析仪在不同平均红细胞体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40例MCV正常患者与40例MCV<80 fl患者,均使用CD—3200型机器与手工显微镜进行检测,比较不同MCV患者血小板计数结果,并计算RBC与PLT比率总均值。 结果 机器法所得血小板计数以及RBC与PLT比率总均值在两组中均大于显微镜法(P < 0.05),且在MCV小于80 fl的患者中,机器法和显微镜法所得血小板计数多于MCV正常组(P < 0.05),所得RBC与PLT比率总均值均小于MCV正常组(P < 0.05)。 结论 CD—3200型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受到患者MCV的影响较为明显,临床工作中必要时需要通过手工检测进行校准。

    [关键词] CD—3200型血液分析仪;显微镜;平均红细胞体积;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46.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b)—0102—02

    仪器法计数血小板易受多种因素干扰,可通过血小板直方图及相关参数的变化来判断计数结果的可靠性,必要时通过手工法检测以纠正仪器误差[1]。本研究主要比较美国雅培公司的CD—3200型血液分析仪在不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患者中,对于检测血小板计数与计算RBC与PLT比率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实施血常规检测的患者80例,其中红细胞正常值规定在:男(4.0~5.5)×1012/L,女(3.5~4.5)×1012/L,血小板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根据MCV水平的不同分为两组。正常者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18~40岁,平均(29.6±3.6)岁。MCV<80 fl者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18~40岁,平均(28.9±3.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方法

    所有80例患者均使用手工显微镜法进行计算后同时使用机器法进行检测,本组所用显微镜为日本奥利巴斯双目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40倍,血细胞分析仪为美国雅培公司的CD—3200型血液分析仪,比较不同MCV患者血小板计数结果,并计算RBC与PLT比率总均值。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MCV患者检测结果比较

    机器法所得血小板计数在两组中均大于显微镜法(P < 0.05),且在MCV<80 fl的患者中,机器法和显微镜法所得血小板计数均多于MCV正常组(P < 0.05)。详见表1。

    2.2 不同MCV患者RBC与PLT比率总均值比较

    两组机器法所得RBC与PLT比率总均值大于显微镜法(P < 0.05),且在MCV小于80 fl的患者中,机器法和显微镜法所得RBC与PLT比率总均值均小于MCV正常组(P < 0.05)。见表2。

    3 讨论

    2001年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了间接PLT计数参考方法,即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测定经单克隆抗体标记的全血RBC与PLT比率,然后用颗粒计数仪或经校准的血液分析仪准确计数RBC,最后计算血液中PLT参考值,由于是对细胞做特异性标记后分析,因而影响因素较少,检测结果可靠[2]。但在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时,受到乳糜微粒和红细胞碎片、冷凝球蛋白、红细胞夹杂物等干扰,其结果易受影响,其中主要的干扰来自于红细胞碎片和乳糜微粒[3]。本研究则比较不同MCV患者使用美国雅培公司的CD—3200型血液分析仪检测后的RBC和PLT比率并与手工法进行对照,以探讨CD—3200仪器的在不同MCV患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CD—3200型血液分析仪检测,由于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是在同一个通道中进行,且它们之间仅仅以体积大小来区别,因而难免有些患者的部分小血红细胞被当作PLT来计数,影响PLT结果,但并不是所有小红细胞对血小板的检测结果都会造成影响[4]。本组中机器法所得血小板计数在两组中均大于显微镜法,且在MCV小于80 fl的患者中,机器法和显微镜法所得血小板计数均多于MCV正常组,因为在使用CD—3200型血液分析仪对血小板进行计数时,其影响因素较多,处理收到小血红细胞影响外还受到血小板凝集反应的影响,同时,EDTA的抗凝活性可会导致CD—3200型血液分析仪对血小板计数的偏差,所以此时建议进行手工显微镜法进行校对[5]。当存在小红细胞时,仪器计数值高于样本的实际值,血小板直方图呈异常的特征性改变,因此,当红细胞平均体积<80 fl时,建议使用传统的手工显微镜法复查,修正仪器计数结果后再发报告[6]。虽然仪器法MCV正常值为80~100 fl,而常见的小红细胞性贫血时MCV多低于70 fl,所以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时,其结果易受MCV的影响,且小红细胞数量越多,MCV越小,越易引起血小板的假性增高[7]。当MCV<80 fl时,由于小红细胞增多,血小板直方图在分布峰右侧20~30 fl处离开横坐标偏高,呈拖尾现象,而当MCV正常时,即MCV≥80 fl,仪器和手工计数血小板未见明显差异[8]。所以通过本组研究,笔者认为,CD—3200型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受到患者MCV的影响较为明显,临床工作中必要时需要通过手工检测进行校准。

    [参考文献]

    [1] 白志瑶,王宁,段全辉. 小红细胞对CD—1700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影响[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2):5276—5277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7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