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20期
编号:12276660
人性化措施在精神科病房保护性约束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20期
     [摘要] 目的 研究人性化措施在精神科病房保护性约束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需要实施保护性约束的160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保护性约束,实验组在保护性约束中采用人性化措施,对比两组患者解除约束后的心理反应及约束对其造成的躯体影响。 结果 约束解除后,实验组患者不良情绪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 < 0.01),实验组患者对约束的理解率也高于对照组(P < 0.01);在约束造成的躯体影响上,实验组在皮肤损伤、肌肉肿胀、关节疼痛、神经损伤这些约束后常见躯体症状上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在避免肢体功能损害也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在保护性约束中应用人性化措施有利于缓解患者紧张情绪,避免约束过程中的躯体损伤,提高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 人性化措施;保护性约束;精神科;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b)-0152-02

    保护性约束有利于保护有暴力冲动、自伤自残倾向的患者安全,同时也保证其他患者的治疗安全,但约束本身会给患者带来不愉快体验,增加患者心理压力, 影响治疗依从性,部分家属难以接受则可能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或医患矛盾。本科在保护性约束中应用人性化措施后,对患者后继治疗依从性、医患关系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和普通病房分别收治的患者各80例,共160例,均为男性;年龄17~56岁,平均(28.4±11.2)岁。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组为实验组,普通病房组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保护性约束。实验组在约束中运用人性化措施,具体如下:

    1.2.1约束前准备及患者评估 (1)对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组护士进行保护性措施相关知识的专业培训,提高护士对人性化措施在保护性约束中效果的认识,制定具体的护理要求,并定期考核护理工作,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与主动性;轮岗培训精神科理论知识以及保护性约束的操作培训,掌握保护性约束实施的适应症,并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2)两组均进行患者情况评估,包括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约束部位有无外伤、骨折、炎症、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或功能障碍、有无自杀自伤倾向等。(3)实验组在实施保护性约束前结合患者病情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讲解保护性措施实施的目的和作用,强调实施保护性措施的必要性,消除患者及其家属对实施约束措施的抵触情绪。

    1.2.2 约束中的人性化关怀 (1)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严格保护性约束适应证,遵循操作流程,尽量降低约束的负面影响。实施约束时,动作尽量轻柔,针对不同病情,采取合适保护具约束不同肢体部位,约束部位加衬垫,松紧程度以防止患者自伤自残为准,一般以可放入二指为宜,对兴奋、躁动患者,约束四肢及加用肩带。(2)专人负责护理被约束患者,应做到定时巡视,被约束的肢体应处于功能位置,约束时间以30 min~1 h为宜,需长时间约束者,应每隔1~2小时松解约束部位1次,约束中观察患者局部受压情况,局部皮肤温度及血液循环情况,做好受压部位按摩工作。(3)强化人性化服务,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维护患者的自尊。约束过程中注意与患者交流,多给予安慰性言语,耐心询问患者要求,擅于倾听和分析内容,及时疏导患者不良情绪。冬天注意保暖,夏天防止中暑,保证饮食供给和药物治疗,做好皮肤护理及排泄护理,防止压疮发生。

    1.2.3 约束后心理疏导 在解除约束后,主动帮助患者活动受约束部位,检查有无皮肤损伤及肢体障碍,再次对患者进行沟通解释工作,加强观察,及时疏导患者可能的极端情绪。

    1.3 观察指标

    解除约束后,检查患者受约束部位有无出现损伤等躯体症状,对处于清醒状态患者进行心理反应评估,并作好相关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约束解除后心理反应

    实验组患者的不良情绪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而对约束的理解率也高于对照组(P < 0.01)。人性化措施有利于消除患者负面情绪,增加治疗依从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约束解除后心理反应比较(n)

    2.2 保护性约束对两组患者躯体影响

    实验组患者中躯体影响出现概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5),即实施人性化措施有利于保护患者在约束中不受伤害。见表2。

    表2 保护性约束对两组患者躯体影响(n)

    3 讨论

    强制性措施对控制患者的暴力行为、减少对患者自身及他人的危害很有必要,同时也是整体治疗的一个方面。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常用的措施之一,尤其针对部分有暴力冲动、自伤自残倾向的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有利于保护全体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安全,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但保护性约束从本质上说属于违背精神病患者自身意愿的强制措施,会引起患者恐惧、焦虑、抑郁、逆反心理,即使在约束解除后,患者回忆被约束情形时,仍会有相似体验[1]。因此,如何有效运用保护性约束,尽量降低其负面影响,规避法律风险,在精神科日常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医护工作者重视实施保护性约束时体现人性关怀,并在实施中切实注意以下3个重要方面:(1)约束保护的使用虽违背了患者的自身意愿,但对自伤、自杀行为或暴力冲动者采取强制性措施,其法律基础是为了保护患者自身的生命安全和公众安全。但如果在实施中对患者造成了损伤,则很可能面临医患纠纷。因此日常工作中,在看到保护性约束优点的同时,应该严格掌握约束的适应证和实施流程[2]。入院时必须做好家属的沟通工作,取得理解和同意,实施操作前尽量与患者进行解释工作。杜绝为了管理方便或出于惩罚目的而滥用保护性约束的行为。在临床工作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相关培训及完善考核制度尤为重要。(2)在实施保护性约束过程中,应注意做好针对患者的监护工作,做到专人专岗,定期巡视,注意通过加用衬垫、受压部位按摩等方法,保护患者在约束过程中不受伤害,约束过程中认真听取患者需求,做好和患者的沟通工作,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在患者意识清醒,无须实施约束时,应及时解除约束[3-4]。(3)尽管解除约束时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但约束带来的不愉快体验仍会成为其压力源,有可能影响其精神状况,不利于治疗,精神病患者本身也有被尊重,被理解和接纳的需要[5-6]。作为医护工作者,需要为患者着想,理解其处境和情绪,减少执行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尽量避免粗暴行为,能够大幅度减少患者的敌对抵触情绪;在约束结束后,及时与其沟通,给予支持性言语。加强患者和家属对约束治疗的理解及许可,也有利于减轻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由于在约束过程中加入人性化措施,因此在约束解除后,患者不良情绪反应较少,恐惧、抑郁、焦虑、逆反、愤怒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 < 0.01),实验组患者对约束的理解率也高于对照组(P < 0.01);而在约束造成的躯体影响上,由于实验组做到专人专岗,定期巡视,因此在皮肤损伤,肌肤肿胀,关节疼痛这些约束后常见躯体症状上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在避免肢体功能损害也优于对照组(P < 0.05)。

    综上所述,精神科病房在实施保护性约束过程中充分运用人性化措施,是以人为本、患者至上观念的体现,更是现代优质护理工作的需要。通过完善的工作流程,不但能够有效地避免患者和家属认识上的缺陷和误解,还能及时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增加治疗依从性,值得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幼红,蒋建萍. 精神病患者对保护性约束的反应及护理措施[J]. 护理及康复,2009,12(9):1616-1617.

    [2] 柯荣辉. 结合人性化模式的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C].中国第十一次精神卫生高级论坛论文集,2011.

    [3] 陆叶,朱红心. 保护性约束中的人性化措施在精神科病房的应用效果观察[J]. 四川精神卫生.2009,22(1):60-62.

    [4] 李凤丽,吴强. 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中的应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4):1666-1667.

    [5] 赵秀芝,王海龙,李萍. 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25(5):78-80.

    [6] 郭智. 老年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的安全护理对策[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9):277-278.

    (收稿日期:2012-04-16 本文编辑:陈 俊), 百拇医药(宋细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