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20期 > 正文
编号:12276641
高频超声在浅表组织肿块中的应用价值(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5日 余怡琳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研究高频超声在浅表组织肿块中检查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61例浅表组织肿块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查,一般采用直接接触扫查法,在扫查不平整区域或较表浅的时候加用水囊,也可在检查部位表面涂抹较厚的耦合剂,利用水囊或比较厚的耦合剂作为声窗,探头频率5~17 M Hz。全部病例经手术后或穿刺后病理检查确诊。 结果 本组研究161例患者中,156例为良性肿块,其中66例为脂肪瘤,表皮样囊肿 25例,腘窝囊肿 26 例,腱鞘囊肿 20 例,纤维瘤 11例, 血管瘤 8例;5例恶性肿块,其中 4 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可见血流信号。 结论 浅表组织肿块虽然来源复杂,声像图特征贫乏,但常见的如脂肪瘤,表皮样囊肿等声像图各有特点,因此对临床诊断可提供诊断依据。对部分诊断不明确的病例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提供穿刺的近针部位、深度,以避开周边血管等组织。

    [关键词] 高频超声;浅表组织肿块;脂肪瘤;彩色多普勒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b)-0120-02

    在浅表组织肿块检查中,超声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它能够进行快速、廉价、非创伤性的检查[1]。二维超声(2DE)可以提供病变组织的部位,大小、形态、和周边组织的关系情况,CDFI可以提供软组织内血管异常情况。对于较大的浅表组织肿块,探头频率可以用3.5 MHz,以观察肿块的深部组织结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浅表组织肿块患者161例。年龄35~75岁,平均(55±9)岁。其中,男107例,女54例。

    1.2方法

    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采用PHILIPS 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7 MHz。一般采用直接接触扫查法,在扫查不平整区域或较表浅的时候加用水囊,部分患者在检查部位表面涂抹较厚的耦合剂,利用水囊或比较厚的耦合剂作为声窗。

    2 结果

    本组研究161例患者中,156例为良性肿块,其中66例为脂肪瘤(图1),表皮样囊肿 25例,腘窝囊肿 26 例 ,腱鞘囊肿 20 例,纤维瘤 11例, 血管瘤 8例;5例恶性肿块,其中 4 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可见血流信号(图2)。

    图1 梭形低回声,内见多条平行线状高回声CDFI内未见血流

    3 讨论

    3.1 脂肪瘤

    脂肪瘤是一种由成熟脂肪组织构成的良性肿瘤[2],好发于40~70岁,发病率无性别差别。本研究中66例为脂肪瘤。浅部脂肪瘤表现位于皮下、质软的肿块,界限清晰,无压痛,脂肪瘤表浅的肿物可多年处于静止状态,深部脂肪瘤生长缓慢,可长得相当大。如瘤内含有较多纤维组织,则称为纤维脂肪瘤;血管脂肪瘤是脂肪瘤的亚型,与普通脂肪瘤不同在于成熟脂肪间有许多分支状小血管。超声显像呈软组织内边界清晰的肿块,回声类型多样,主要决定于脂肪瘤内反射界面和组织成分,以肌肉作对比,脂肪瘤的回声可以是低回声至高回声,典型者呈中低混合回声,内部可见多发条索样高回声,与瘤体长轴平行分布(图1)。CDFI检查一般成无血流信号显示。

    3.2 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又称包涵囊肿,是由角化的鳞状上皮含入真皮形成囊肿[3]。本研究中表皮样囊肿为 25例。表皮样囊肿生长缓慢,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常见于头皮、脸部、颈部、躯干和背部。囊内充满白色颗粒状油脂样物质,超声表现为随囊肿内容物不同而不同的内部回声, 内呈低回声或高回声肿物,边界清晰,内部可见细点样高回声,CDFI没有血流信号。因为有些表皮囊肿内充满点状回声,容易与实性低回声肿块不易鉴别,实性肿块一般外形不易被压瘪变形,内部回声加压后无浮动感,肿块后方增强效应不明显,CDFI实性肿块内有时可以探及到血流信号。

    3.3 腘窝囊肿

    本次研究26 例为腘窝囊肿,临床表现为腘窝内侧可触及一囊性肿块,可活动,多独立存在,少数与膝关节相通,无论腘窝囊肿的外形、位置如何,囊肿总有一颈部自腓肠肌内侧与半膜肌之间突出,这是超声诊断的关键[4]。超声图像表现为:在腘窝区,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膜肌之间探及无回声,形态规整或不规整,包膜完整,部分囊内可见点状、絮状、强回声及亮带状分隔,囊肿可随膝关节的活动而有大小变化。超声可以对囊肿定位穿刺,进行抽液鉴别其性质和治疗,应注意与动脉瘤、腘窝淋巴囊肿、腘静脉血栓及其他性质等区分。

    3.4 血管瘤

    血管瘤是由血管组织错构增生形成的肿瘤,并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内皮组织的错构增生。组织学上,毛细血管瘤最常见,一般不会发生恶变,有的血管瘤呈明显的膨胀样蓝色皮肤变性,可有压痛。超声检查一般毛细血管瘤可表现为低回声多见,亦可以呈高回声、混合性回声,呈团块状、条索状或分叶状, CDFI大部分内部可以测到动静脉血流,挤压周围组织,可在迂曲扩张的血窦内显示彩色血流信号。

    3.5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转移性癌

    本文神经纤维瘤 1例,神经鞘瘤2例及转移性癌2例,声像图均表现为外形规则的低回声,边界尚清,包膜不清晰,CDFI 1例转移性癌内显示动脉血流频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8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