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202563
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的临床探索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25日 黄小屏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以供参考。 方法 于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进行本次试验,2009年1~12月为对照阶段,实施一般常规护理。2010年1~12月为实验阶段,在分管床位后给予阶段性护理干预。对比分管床位前后收住患者例数,床位利用率、护士工作时间、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基础护理质量、一级护理质量、文件及书写质量及消毒隔离质量,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采用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住院患者人数降低,床位利用率升高,护士工作时间相对减少,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提高,护士压力降低,基础护理质量、一级护理质量、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消毒隔离质量等均大幅度提升,与对照阶段比较,差异明显,经统计学分析,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符合医院的环境,能强化护士的责任意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 分管床位;阶段性护理;责任制护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c)-0133-0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其在医院内就诊,已经不仅需要将疾病治愈,更需要护士给予针对性的全方面的护理服务,以充分满足患者需求。而目前我国的护理编制并不完善,护士工作压力大,难以做到为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多以治疗性护理为中心[1]。为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士工作压力,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本院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运用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及家属实施全方位、全身心的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进行本次试验。2009年1~12月为对照阶段,实施一般常规护理。2010年1~12月为实验阶段,在分管床位后给予阶段性护理干预。调查对象包括科室全部护士和科室内收集的200例患者。排除有认知障碍、语言障碍、严重心肌疾病、肝肾疾病、不愿配合此次试验的患者。两阶段患者之间、两阶段护士之间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比分管床位前后收住患者例数、床位利用率、护士工作时间、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基础护理质量、一级护理质量、文件及书写质量及消毒隔离质量,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病例人数、床位利用率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两人进行统计校对。护士工作时间由护士自行统计,护士长每月进行一次核对,计算科室内所有护士每日平均工作时间。

    患者对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本院自制调查量表进行评价,量表共10分,0分为非常不满意,10分为非常满意。

    护士满意度由护士压力源量表进行评价[2]。

    基础护理质量、一级护理质量、文件及书写质量及消毒隔离质量,由本科室护士长、总护士长每个月进行一次评价。每项满分100分。

    1.3 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内容

    1.3.1 改革护士的排班模式 实行A.P.N三班制排班,重点班次成立工作团队,由其中三四级护士担任护理助长,一二级护士进行分管床位。

    1.3.2 改革护士分工模式 按护士的专业能力,赋予不同的工作内容。护理助长主要管理疑难、危重的患者,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全面评估,完成督导、教育、沟通、协调工作;分管床位护士按照护理程序,正确执行医嘱,完成一般治疗和护理;助理护士则主要完成基础生活护理。

    1.3.3 改革护理工作模式 优化护理助长工作流程,统筹临床护理和管理任务,严格按照评估、计划、教育、督导、协调的流程,完成技术指导和质量管理工作;简化护理文书书写;开发护理信息系统,提高护理文书质量;改进护理用具,引进和研发自动包药机、简易洗头设备等护理用具,促进基础护理安全。

    1.3.4 个性化管理和专业化教育 建立护理专家会诊制度,充分发挥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专项技术护理优势,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成立消化内科综合病区、内镜中心等以护士长为管理主体的护理单元,实施机场式管理,护理病区独立运行。

    1.4 数据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取95%可信区间,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阶段不同模式下护理效果分析

    采用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住院患者人数降低,床位利用率升高,护士工作时间相对减少,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提高,护士压力降低,与对照阶段比较,差异明显,经临床统计学分析,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阶段不同模式下护理质量分析

    实验阶段,由于护士的工作压力降低,管理制度合理,有效促进了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加强自我完善。因此,实验组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其基础护理质量、一级护理质量、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消毒隔离质量等均大幅度提升,与对照阶段比较,差异显著,经统计学分析,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消化内科病区是一个病种多、病情复杂、护理工作繁忙、患者病情危重、周转快的综合内科[3]。其护士工作量大,往往造成在患者健康教育上不到位[4],忽视对患者的生活、心理的照顾,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出现。这些情况,不但会影响护士的工作质量,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甚至可能引起护患纠纷的发生,使患者对科室、对医院的信任程度下降[4-5]。

    于分管床位后行阶段性责任制护理作为加强护理建设的重要举措,能够不断优化管理机制,激活护士的工作活力,建立一个具有服务亲和力、技术创新力、发展推动力的精英团队。其临床护理人员队伍梯次搭配更优:人才各行其道、聚力全速前进;服务质量更好:适应医疗技术,患者安全至上;创新能力更强:激励机制健全、青春活力迸发;发展后劲更足:素质整体提升、成长通道顺畅。

    本次试验研究发现,采用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不但能够减少住院患者的人数,提高科室床位的利用率,还能够减少护士工作时间,提高护理质量,效果显著,与对照阶段比较,P < 0.05。而经过此方法,有效地改善了科室的环境,使护士工作压力降低,避免任务式完成护理工作,护士能够在工作中,更重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工作,使患者对护士的工作更加满意,与对照阶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护士压力减轻,对工作也更有积极性,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显著。进一步说明,于分管床位后行阶段性责任制护理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景辉,蔡继红. 阶段性责任制护理对卒中患侧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卒中杂志,2010,5(5):351-354.

    [2] 张玉花,郭鸿慧,陈冰,等. 产科保健新模式—阶段性责任制健康教育的可行性[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9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