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178224
控制性肺膨胀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开放吸痰后血清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5日 王晶 赵斌 刘振国
第1页

    参见附件。

     1.2 方法

    速眠新麻醉,经口置入气管导管,接PB840呼吸机(TYCO公司,美国),予以容量控制通气:潮气量10 ml/kg,吸气时间1.1 s,吸气暂停时间0.1 s,呼吸频率20/min,吸入氧浓度(FiO2)60%;呼气末正压(PEEP)5cmH2O。持续静注盐酸琥珀胆碱1 mg/(kg·h),间断肌注速眠新0.1 mg/(kg·h),使犬处于麻醉肌松状态。持续30 min内静脉注油酸0.2 ml/kg[4]。当氧合指数≤200mmHg,并稳定30 min达到ARDS模型标准进入实验。分为不给予SI(非SI组)及给予SI(SI组)两组,其先后顺序随机,分别进行一次开放性吸痰。利用ELISA 方法检测使用油酸成模前、成模稳定后、吸痰后1 h和4 h时间点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g/ml)、白介素1β(IL-1β)(pg/ml)、白介素6(IL-6)(pg/ml)、白介素10(IL-10)(pg/ml)的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Beagle犬经油酸成模后,各类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特别是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以及抑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较使用油酸成模前均显著升高(P< 0.01)。与单纯吸痰(非SI组)相比,经吸痰和控制性肺膨胀(SI组)后,上述细胞因子均有下降(P<0.05),并且这种作用随着吸痰后通气时间的延长而延长。

    3讨论

    ARDS的发病机制是一种肺内失控性的炎症反应,多种炎症细胞和细胞因子是ARDS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ARDS使过量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等),进而损伤内皮细胞激活补体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或脓毒症,最终导致全身病理损害甚至死亡[5-6]。以白介素-1(IL-1)为例,单核巨噬细胞,多核白细胞(PMN)和血小板等释放的IL-1,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ⅦC),使之递次释放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前列腺素(PGs)、一氧化氮(NO)和IL-8,形成炎症瀑布。一方面这些介质可致VEC收缩,细胞间裂隙形成;另一方面IL-8等又可使VEC大量表达黏附分子,吸引中性粒细胞与VEC黏附,并通过细胞间裂隙向组织内浸润,进而释放氧自由基和蛋白水解酶等介质,导致机体损伤[7]。因此,目前认为ARDS发病的关键是致病因子激活了细胞和体液因素,导致了体内过度或失控性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是全身性的,称为SIRS[3,7]。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肺保护通气策略可明显降低患者肺内炎症介质水平,维持炎症介质抗炎介质平衡,明显降低病死率[8]。

    SI能改善ARDS开放吸痰后肺的氧合指标、改善肺顺应性[9]。本研究旨在探讨SI对犬ARDS开放吸痰后对血清中炎症细胞失控性释放细胞因子影响,笔者研究发现IL-1β和IL-6,以及抑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较使用油酸成模前均显著升高,这就印证了ARDS造成肺的过度损伤,进而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等,促使其过量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等),以至于损伤内皮细胞,激活补体引发SIRS。与单纯吸痰(非SI组)相比,经吸痰和SI(SI组)后,上述细胞因子均有下降,并且这种作用随着吸痰后通气时间的延长而延长,上述数据表明经吸痰和SI可以改善组织(特别是心肺组织)炎症程度,SI可以协同吸痰改善的效果。从而证明了SI能改善ARDS开放吸痰后肺的氧合指标,改善肺顺应性的分子基础可能是改善组织(特别是心肺组织)炎症程度,从而为ARDS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急性肺损伤的诊治现状和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5): 559-560.

    [2] 钱桂生.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现状与展望[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3,28(2):97-101.

    [3] Luh, SP,Chiang CH.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LI/ARDS): the mechanism, present strategi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therapies[J].J Zhejiang Univ Sci B, 2007,8(1): 60-69.

    [4] Katzenelson R,Perel A,Berkenstadt H,et al.Accuracy of transpulmonary thermodilution versus gravimetric measurement of extravascular lung water[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2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