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33期 > 正文
编号:12148934
过敏性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63例疗效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25日 马向荣
第1页

    参见附件(1629KB,2页)。

     1.5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认真研究后发现,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A组患者进行比较,其有效率明显高出很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差异无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情况见表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特定时间测得的峰流速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占预计值的比例平均变化情况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已经充分证明,人类易患哮喘的一个最主要因素是特应症,因此目前临床在对哮喘患者进行治疗时,将侧重点主要放在局部抗炎治疗方面显然不是十分合适,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应该逐渐代替上述疗法成为对哮喘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5]。尽管到目前为止对患有过敏性哮喘患者的脱敏治疗的相关机制还不是十分明朗,但对以部分过敏原相对比较明确的哮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本次研究结果也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该方法不仅可以使患者的症状减轻或消除,而且可防止患者出现新的致敏反应。大多专家研究认为,SIT的适应证应该与长期预防性用药的适应证相同,即缓解期的抗炎治疗与SIT可同步进行[6-7]。

    采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方法对患有过敏性哮喘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令人满意,具有安全可靠、见效快、治愈率高、并发症发生概率低等特点,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中可作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方法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20(5):261-267.

    [2] 叶世泰.变态反应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0-111.

    [3] 张宏誉,王良录,容光生.应用CAP System测定sIgE的评价[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6,16(增刊1):1-12.

    [4] 顾瑞金.变态反应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317-318.

    [5] 张洁,孙秀珍,冯向莉.特异性免疫治疗对过敏性哮喘的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7,31(10):283.

    [6] 李明华.哮喘病的脱敏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04,32(2):12-13.

    [7] 俞江月.咳嗽变异型哮喘57例临床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7):1315-1316.

    (收稿日期:2011-07-19)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2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