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2119194
不同剂量丙泊酚输注对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5日 谭永红,王琼,张国强
第1页

    参见附件(2019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丙泊酚持续输注对小儿扁桃体消融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90例ASAⅠ级的择期行扁桃体等离子消融术的患儿,随机分为持续输注丙泊酚50 μg/(kg·min)组(P1组)、75 μg/(kg·min)组(P2组)、100 μg/(kg·min)组(P3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10 min缓慢静脉给予戊乙奎醚0.01 mg/kg。麻醉诱导:丙泊酚3 mg/kg、瑞芬太尼1 μg/kg、顺式阿曲库胺0.1 mg/kg。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控制呼吸,维持PETCO2在35~45mmHg之间,吸入3%~4%的七氟醚维持麻醉。术中监测HR、MAP、SpO2。记录手术时间、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术毕到拔管),分别评估拔管时(T1)、拔管后10 min(T2)、20 min(T3)、30 min(T4)时的躁动率(EA)、Ramsay镇静评分(RSS)。结果:3组患儿年龄、性别、体重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拔管时间P3组较P1组、P2组明显延长(P<0.05),与P1组相比,P2组和P3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各组内镇静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1组与P2、P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75 μg/kg术中持续输注可减少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且镇静强度合适,不延长拔管时间,有利于麻醉后平稳复苏。

    [关键词] 丙泊酚;苏醒期躁动;小儿;扁桃体消融术

    [中图分类号] R97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8(a)-065-02

    麻醉后苏醒期躁动主要表现为兴奋、不安静、哭闹及恐慌,Cravero J等[1]定义为易激惹的、兴奋的、定向障碍的行为,并需要物理约束,其确切机制不明。目前认为主要与疼痛、年龄、药物等因素有关。丙泊酚具有中枢镇静作用,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剂量的丙泊酚持续输注对小儿扁桃体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90例小儿扁桃体消融术患儿。术前检查,心、脑、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正常,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正常,ASAⅠ级,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

    1.2 方法

    术前常规禁食禁饮6~8 h,术前戊乙奎醚0.01 mg/kg。麻醉前准备:开放静脉,监测血压(MAP)、心电图(ECG)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麻醉诱导:丙泊酚3 mg/kg、瑞芬太尼1 μg/kg、顺式阿曲库胺0.1 mg/kg。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控制呼吸,维持PETCO2在35~45mmHg之间,吸入3%~4%的七氟醚维持麻醉,同时持续输注丙泊酚50 μg/(kg·min)(P1组)、75 μg/(kg·min)(P2组)、100 μg/(kg·min)(P3组)至手术结束。术中监测HR、MAP、SpO2。术毕立即清理气管内及口咽部分泌物,待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6 ml/kg,吸空气时SpO2≥97%,对指令正确反应后,再次口内吸引分泌物后轻柔拔除气管导管。记录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术毕到拔管),分别评估拔管时(T1)、拔管后10 min(T2)、20 min(T3)、30 min(T4)各时间点的苏醒期躁动(EA)发生率、Ramsay镇静评分(RSS)。由专人对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进行评估记录。躁动评估参照改良后表观痛苦评分(objective Pain scale,OPS),总分数为6分,当评分≥3分时记为患儿术后躁动。镇静评分参照Ramsay氏镇静6级分级标准,Ⅰ级:患者烦躁不安;Ⅱ级:安静合作,定向准确;Ⅲ级:仅对指令有反应;Ⅳ级:入睡,轻扣眉间反应敏捷;Ⅴ级:入睡,扣眉间反应迟钝;Ⅵ级:入睡,对刺激无反应。分别以1~6表示。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患儿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比较

    3组患儿年龄、性别、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间P3组较P1、P2组明显延长(P<0.05),见表1。

    2.2 3组各时间点苏醒期躁动(EA)发生率比较

    3组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与P1组相比,P2组和P3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

    2.3 3组各时间点镇静评分(RSS)比较

    3组各时间点镇静评分比较见表3。由表3可见,各组内镇静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1组与P2、P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七氟醚具有麻醉诱导迅速、刺激性小、溶解度低和血流动力学稳定、吸收和清除迅速特点,现广泛用于小儿麻醉包括门诊手术中。但是小儿单独使用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较高。这与七氟醚血气分配系数低、麻醉苏醒快有关[2]。其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小儿对环境改变的不适应、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离开父母的焦虑、交感兴奋性增加等[3],具体机制不明。尽管苏醒期躁动具有自限性,但还是给患者尤其是患儿带来可能发生对手术部位或其他意外伤害的风险[4-5]。

    丙泊酚作为一种新型、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全麻药,常用于麻醉诱导及维持。低剂量丙泊酚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因此也常用于ICU患者镇静,镇静维持量为10~60 μg/(kg·min)[6]。在本研究中,笔者选用3种不同术中持续输注速率的丙泊酚[50、75、100 μg/(kg·min)]复合七氟醚麻醉维持,观察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对七氟醚引起的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作用,结果发现高于镇静量的丙泊酚可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丙泊酚对中枢GABA及其受体有抑制作用,同时还可降低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1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