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2107957
老年感染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分析及护理干预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25日 陈娟,胡佳庆
第1页

    参见附件(1976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感染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的影响。方法:将40例老年感染合并行为和精神症状患者平分为两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了积极的护理方法。结果:护理前两组状态S-AI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S-AI评分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而观察组护理后S-AI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使一些老年感染患者精神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缓解,自我行为控制能力也得到改善,生存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感染;精神症状;护理干预;老年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c)-164-02

    众所周知,老年感染患者多是慢性疾病,虽然疾病不重,但是能给患者带来持续时间很长的心理与生理伤害,并对患者的治疗产生负面影响[1]。同时在现代高压力环境下,老年感染患者并发行为与精神症状的越来越多,也可称为“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2]。而积极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这一情况。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护理干预对老年感染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影响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1年2月在本院住院的老年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2],共收集了40例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5岁,平均(68.6±4.5)岁,平均病程(3.2±1.5)年。所有患者都有轻度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睡眠障碍24例次,语言紊乱17例次,情感欣快18例次,妄想25例次,抑郁10例次,焦虑8例次。其中,轻度13例,中度20例,重度6例,极重度1例。将上述患者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行为和精神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在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对所有患者分别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如利培酮、卡马西平等。

    1.3 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了积极的护理方法,①专科护理:执行医嘱,按时给予口服、肌注、静滴药物,监督服药情况,密切观察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如静坐不能、手震颤、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等,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医生,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癫痫发作时,防跌伤,防呼吸道分泌物堵塞引起窒息。②生活技能训练:行为与精神症状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社会生活能力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活技能训练。③督促参与体育娱乐活动:多鼓励和督促患者参加科室组织的娱乐、体育活动如做一些简单的游戏等,在活动中,必须多了解和掌握这类患者所需要的帮助,并力争给予解决。④督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耐心、热情、诚恳地帮助患者。督促按时起床、活动、吃饭、休息;督促整理自己的床铺,打扫自己的房间。同时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实行个性化的方式,确保每个患者得到良好的护理,以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1.4 评估工具

    焦虑评分(S-AI):选用国际公认的状态焦虑量表(20~80)。自我效能感(GSES):采用四级评分(1~4)[3]。

    1.5 数据统计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焦虑评分

    护理前两组状态S-AI评分相比无差异(P>0.05),经过护理后,对照组S-AI评分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而观察组护理后S-AI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的评分(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 自我效能感评分

    护理前两组GSE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对照组GSES评分基本无变化;观察组护理后GSES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的评分(P<0.05)。具体情况见表2。

    3 讨论

    老年人常因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减弱、肺功能低下、咳痰无力及反应迟钝等使呼吸不畅,发生感染[4]。同时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常常存在一种或者多种精神行为症状,包括睡眠障碍、语言紊乱、情感欣快、妄想、抑郁、焦虑等,给患者本身、家庭及照顾者均造成极大的影响[5-6]。

    对老年感染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给予护理干预是必要的,护理上提供专科护理、生活技能训练、督促参加娱乐体育活动,督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重度、极重度患者需要护理人员极大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还要了解每个患者的个性特征,区分主次,突出重点,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7]。

    本文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状态S-AI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对照组S-AI评分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而观察组护理后S-AI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的评分(P<0.05)。护理前两组GSES评分相比无差异(P>0.05),经过护理后,对照组GSES评分基本无变化,观察组护理后GSES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的评分(P<0.05),显示了护理干预的良好效果,可使一些精神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自我行为控制能力也得到改善,生存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小玲.新入院流浪精神病人的护理特点[J].中国民康医学,2008,10(20):2430.

    [2]Staekenborg SS,Koedam EL,Henneman WJ,et a1.Progression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to dementia:contribution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ompared with medial temporal lobe atrophy [J].Stroke,2009,40(4):1269-1274.

    [3]Birns J,Morris R,Donaldson N,et a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7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