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2109174
急诊科护士焦虑及抑郁心理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5日 王曦雨
第1页

    参见附件(3119KB,3页)。

     [摘要] 目的:评估急诊科护士焦虑及抑郁心理状况,探讨相应的干预方法,增进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方法: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抑郁量表(HRDS)对急诊科护士进行评估,并与住院部临床护士进行对照,并将急诊科护理人员按工龄分为≤3年及>3年组,分析各组人员HAMA、HRDS评分差异及焦虑及抑郁心理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护士HAMA及HRDS评分高于对照组,抑郁及焦虑心理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工龄≤3组急诊科护士HAMA评分及焦虑发生率高于工龄>3年组,HRDS评分及抑郁发生率低于工龄>3年组。结论:急诊科护士心理压力较大,焦虑心理及抑郁心理发生率高,在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应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手段促进急诊急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 急诊科护理;焦虑;抑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a)-118-02

    急诊科是临床的一线科室,承担急诊急救任务,其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救治的多为突发疾病及突发事件中的患者,患者往往病情危急,需要护理人员在短期内迅速做出正确的护理措施,而且工作缺乏规律性,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成批伤者,因此工作强度大,缺乏规律性,因此急诊科护理人员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1],为了探讨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在2007年1月~2010年12月对急诊科及住院部护理人员进行焦虑及抑郁心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急诊科护士50名作为研究组,入选者均为女性护理人员,年龄22~47岁,平均(32.4±8.7)岁,护士工作年限1~14年,平均6.4年,选取同期住院部护理人员30名作为对照组,均为女性护理人员,年龄22~44岁,平均(33.2±7.4)岁,两组护理人员年龄、学历构成、工龄及职称分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评分方法

    HAMA及HRDS评分过程由专人进行,评分采取交谈与观察的方式进行,每份问卷评估时间约为30 min。

    1.2.1 HAMA评分方法研究对象入组后采用HAMA进行评分及焦虑心理评估,HAMA量表共计14项,各条目分别代表焦虑心理相关的核心表现及症状,并根据分值确定严重程度,分别评分为0~3分,部分条目为1~2分,各个条目评估结束后进行分数累加,确定焦虑心理是否存在及其严重程度,HAMA总分>29分,严重焦虑;总分21~28分,明显焦虑;总分14~20分,焦虑;总分8~13分,可能焦虑;总分<7分,无焦虑。

    1.2.2 HRDS评分方法研究对象HAMA评分完毕后采用HRDS评分并评估抑郁心理及其严重程度,HRDS量表共计24项,分别代表抑郁心理的核心表现及症状,每个条目0~3分,分别代表症状的严重程度,部分条目0~2分,各个条目评估结束后累加积分,确定抑郁心理是否存在及其严重程度,HRDS总分≥35分,严重抑郁;34~20分,中等度抑郁;8~19分轻度抑郁,<8分无抑郁。

    1.3 分析方法

    分别比较研究组及对照组HAMA、HRDS评分以及抑郁及焦虑心理发生率,比较参加急诊护理工作时间≤3年及>3年急诊科护理人员HAMA、HRDS评分以及抑郁及焦虑心理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同对照组HAMA、HRDS评分情况

    研究组HAMA评分为(15.70±2.47)分,对照组为(12.60±2.95)分,研究组HAMA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HRDS评分(12.60±3.14)分,对照组为(10.40±2.02)分,研究组HRDS评分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研究组同对照组焦虑及抑郁心理发生率

    研究组护士焦虑发生率为18.0%,对照组护士焦虑发生率为10.0%,研究组焦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抑郁发生率为12.0%,对照组抑郁发生率为6.7%,研究组抑郁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不同工龄急诊科护士HAMA及HRDS评分情况

    研究组急诊科护士中,工龄≤3年者HAMA评分为(17.10±2.16)分,工龄>3年者评分为(13.80±2.04)分,工龄≤3年者HAMA评分高于工龄>3年者,工龄≤3年者HRDS评分为(9.60±2.68)分,工龄>3年者HRDS评分为(13.90±2.51)分,工龄≤3年者HRDS评分低于工龄>3年者。见表3。

    2.4 不同工龄急诊科护士焦虑及抑郁发生率

    研究组急诊科护士中,工龄≤3年者焦虑发生率为23.8%,工龄>3年者焦虑发生率为13.8%,工龄≤3年者焦虑发生率高于工龄>3年者,工龄≤3年者抑郁发生率为9.5%,工龄>3年者抑郁发生率为13.8%,工龄≤3年者抑郁发生率低于工龄>3年者。见表4。

    3 讨论

    急诊科是抢救危、急、重症的主要场所, 工作突发性及工作强度较大,工作规律性较差因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需要承受工作压力及精神压力较一般临床科室护理人员较大,急诊科就诊患者多为突发事件中伤者或者内科疾病突发加重患者,患者病情多较为危重,需要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准确的护理措施并初步完善急救条件,如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等措施,而且初步护理处理对患者的后续治疗极为重要,因此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且成批接收患者的情况并不少见,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常突然增加,甚至部分护理人员心理及生理上难以适应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2],既往的研究结果也显示[3],多数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急诊科是病员及家属流动性较大的科室,在急诊科环境嘈杂,即使在休息时间,急诊科护理人员也难以有安静的休息环境,精神状态难以在短时间内调整,精神始终处于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此外,在急诊科接诊的病员中,家属多面对突发事件情绪不稳定,容易同医务人员产生冲突,急诊科是患者家属同医务人员正面冲突发生概率最高的科室,甚至有时候会发生暴力事件[4-5],因此急诊科护士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医疗救治过程,也来自医患关系的紧张,心理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长期的心理应激能够引起心理状态的变化,在对急诊科护士与住院部护士的对比中发现,研究组 HAMA、HRDS评分高于对照组,焦虑及抑郁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说明急诊科护士更容易发生心理异常,在对不同工龄的急诊科护理人员对比发现,低年资的急诊科护士焦虑心理发生率较高,可能由于急诊科护士短期难以适应急诊科的工作强度及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心理应激而发生焦虑,而高年资护理人员抑郁心理发生率较高,其可能同长期承受心理压力有关。研究结果显示[6],急诊科护士比其他科室护士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焦虑及抑郁发生率较高,而且在工作的不同时期心理异常的表现方式也存在差异,低年资急诊科护士焦虑心理更为常见,而高年资急诊科护士抑郁心理表现较为突出,因此应该采取个体化的心理干预措施如心理辅导等改善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119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