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079866
小儿水肿中医治疗效果评价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25日 唐粹
第1页

    参见附件(2051KB,2页)。

     [摘要] 目的:分析小儿水肿的不同类型,探讨辨证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收治的85例水肿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治疗方法。结果:小儿水肿主要类型有风水相搏、湿热内侵、肺脾气虚、脾肾阳虚等,通过对症治疗后,85例患儿中治愈25例,显效4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47%。结论:辨证论治能够从病因、病原、病变等方面出发,通过采取相应的药物切断病原,解除病因,控制病变,达到治疗效果。

    [关键词] 小儿水肿;中医;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c)-102-02

    小儿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面目、四肢甚至全身水肿,小便短少的一种常见病症。病理变化以脾、肺、肾三脏,对水液输布功能失调为主[1],因此此种病症包括了多种疾病,比如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临床主要表现为阳水和阴水,阳水与西医中急性肾炎相对,而阴水与西医中肾病综合征相对,而阳水和阴水又分为多种类型,每种各类型的病因不尽相同,因此在中医治疗中的方法也各有差异。本院通过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小儿水肿,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85例患者均为本院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收治的水肿患儿,其中,男48例,女37例,年龄1~10岁,平均5.6岁,病程10~42 d。

    1.2诊断标准

    1.2.1阳水(46例)病史:病程短,病前1~4周常有乳蛾、脓疱疮、丹痧等病史;临床表现:水肿多由眼睑开始,逐渐遍及全身,皮肤光亮,按之随手而起,尿量减少,甚至尿闭。部分患儿出现肉眼血尿,常伴血压增高。严重者可出现头痛、呕吐、恶心、抽风、昏迷现象;实验室检查:尿常规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可见颗粒管型和红细胞管型,尿蛋白增多。

    1.2.2阴水(39例)特点:病程长,反复发作;临床表现:全身水肿明显,呈凹陷性,腰以下肿甚,皮肤苍白,甚则出现腹腔积液、胸腔积液,脉沉无力;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蛋白显著增多。

    1.3不同类型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风水相搏(28例):患儿水肿多从眼睑开始,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蔓延至四肢,严重时为全身水肿,尿少或尿血,并伴有咳嗽、咽痛、肢体酸痛等症状,苔薄白,脉浮。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主要由连翘8 g、赤小豆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车前子5 g、生姜3 g、大枣3枚等组成。表寒重加防风、荆芥、桂枝;表热重加金银花、浮萍;水肿甚者,加泽泻、茯苓、猪苓;尿血加白茅根、大蓟、小蓟。

    湿热内侵(18例):水肿见于面肢,小便黄赤短少或见尿血,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选用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加减,主要由金银花15 g、野菊花6 g、蒲公英6 g、紫花地丁6 g、桑白皮6 g、生姜皮6 g、大腹皮9 g、茯苓20 g等组成。高热加生石膏、知母;大便干结加大黄;尿血加大蓟、小蓟。

    肺脾气虚(20例):水肿仅见面目,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小便略少,易出汗,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选用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加减,主要由党参10 g、黄芪10 g、白术10 g、山药10 g、莲子10 g、薏仁6 g、茯苓6 g、砂仁6 g、防风10 g、黄芪10 g、白术6 g等组成。食少便溏者加苍术、焦山楂;小便清长者加附子、桂枝;水肿明显者加泽泻、大腹皮、车前子等。

    脾肾阳虚(19例):水肿见于全身,尤以腰腹下肢最为明显,畏寒肢冷,面白无华,神倦乏力,小便少,大便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选用真武汤加减,主要由附子3 g、补骨脂3 g、白术8 g、茯苓10 g、白芍6 g、生姜6 g等组成。偏于脾阳虚者,加苍术、党参、干姜;偏于肾阳虚者,加仙灵脾、肉桂;神疲气短乏力,加党参、黄芪;水肿较甚,尿少,加猪苓、泽泻、大腹皮等。

    1.4疗效标准

    参考文献[2],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基础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但尿常规仍有部分异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和尿常规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尿常规无改善。

    1.5统计数据处理

    统计数据应用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治愈25例,显效4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47%;病情越轻,总有效率越高,见表1。

    2.2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项目比较

    阳水和阴水两种类型治疗前后尿蛋白有明显改善,尿镜检查转阴时间相当,见表2。

    3讨论

    水肿在中医中包括了多种病症,主要应对西医的急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该病多以外感风热,乳蛾、疫喉痧或疮痍、疖痈等病为先导,在患儿体质虚弱时,邪可伏于内,待一定程度后出现一系列症状。其中的邪既有外邪如风邪、水湿或疮毒入侵,也有内因,如肺、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内、外因相合导致水液代谢异常,水湿潴留发为水肿[3]。

    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热、寒、湿邪,从口鼻或皮毛侵犯肺经,使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风遏水阻,不能下输膀胱,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风毒内归于肺;而湿热内侵肌肤患有疮疡疖痈、丹痧疹毒,内归于脾。当风湿热毒外袭肌表后,肺失通调,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引起水肿。同时肺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之功,且水由气化,气行则水行;脾为土脏居中焦,有运化水湿之能,为水之堤防,脾健则水湿自能运化。而小儿常因肺、脾气不足等特点,肺虚通调失职,气不化水,脾虚运化失权,土不制水,以致水不归经而横溢肌肤,产生水肿[4]。肾为水脏,为水之下源,主温煦和蒸化水液,在患儿体虚时,肾常虚,影响脾阳运化,脾虚及肾,无以温化水湿从膀胱而去,继而表现为水肿。从以上分析可见,小儿水肿与脾、肺、肾有密切关系,治疗应从此三脏下手。

    本组中,笔者采用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总有效率高达96.47%,而且病情越轻,总有效率越高,提示临床对于小儿水肿应尽早治疗,更能体现治疗的有效性。本次研究对于不同的病症,采用不同的治疗药方,比如风水相搏症中的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利水;连翘清热解毒,赤小豆利水消肿[5];再配以杏仁、桑白皮、车前子宣肺降气、利水消肿。湿热内侵症中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桑白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利水消肿。肺脾气虚症中的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莲子补气益肺以固表、健脾以利湿[6];薏仁、茯苓健脾利湿;防风配黄芪、白术益气祛风固表。脾肾阳虚症中的附子、补骨脂温肾壮阳以化气行水;白术、茯苓健脾利水;白芍、生姜和营温中。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8-8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5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