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079870
穴位埋线联合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25日 鲁宁红
第1页

    参见附件(2099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联合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39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奥美拉唑20 mg/次,2次/d;莫沙必利5 mg/次,3次/d。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2次,同时口服奥美拉唑和莫沙必利治疗,服法同对照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两者的临床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穴位埋线;奥美拉唑;莫沙必利;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图分类号] R245.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c)-096-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常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疼痛、餐后饱胀不适和早饱等。罗马Ⅲ标准将其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不适综合征[1]。其起病多缓慢,病程较长,且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采用穴位埋线配合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2010年1月来本院消化科门诊就医的患者77例。入选标准:患者有反复发作的消化不良症状,早饱、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疼痛及上腹烧灼感等症状超过半年,近3个月来症状持续;胃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炎、糜烂等器质性病变;B超及肝功能检查排除肝、胆、胰腺等的器质性疾病。就诊前未服用任何抗酸、抑酸及促动力药,患者知情同意,配合随访。将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其中,男18例,女21例,年龄22~70岁,平均41.6岁;对照组38例,其中,男16例,女22例,年龄24~71岁,平均42.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口服奥美拉唑(吉林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 mg/次,2次/d;莫沙必利(商品名,瑞琪,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 mg/次,3次/d,连服4周。治疗组在服用上述西药的同时给予穴位埋线治疗,穴位埋线方法:取穴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局部常规消毒,并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将0号羊肠线剪成2.0 cm长,放入穿刺针前端,后接针芯,右手持针,按一定角度刺入皮下2.5 cm,然后缓缓边退针管边推针芯,将羊肠线留在穴内,外敷创可贴即可。每2周埋线1次。

    1.3 疗效评价及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治疗期间观察患者主要症状(上腹疼痛、上腹烧灼感、早饱及餐后饱胀不适)并进行评分。0分:无症状;1分:偶尔出现症状,但无明显不适;2分:有症状但不频繁,患者有不适感;3分:症状频繁,有明显不适;4分:症状严重,需用药控制。疗效评价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或症状评分降低≥90%;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症状评分降低≥70%;有效,临床症状稍有好转或症状评分降低≥30%;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或症状评分降低<3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有1例出现轻度腹泻,对照组有1例轻度恶心,1例头痛,均未影响继续治疗。疗程结束后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均正常。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逐渐引起人们重视的临床常见综合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多数人认为与胃肠动力障碍、胃肠激素改变、精神社会心理因素及Hp感染等因素有关[2]。目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尚无特效的方法,临床广泛应用抗酸或抑酸治疗及促动力药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使部分患者症状得到缓解,但总的治疗效果不太令人满意[3-4]。现在,许多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因为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紧张及各种生活压力、挫伤导致矛盾持久不能解决,以及长期心理冲突和精神紧张,引起负性情感体验,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副交感神经抑制,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而穴位埋线治疗后胃蠕动、幽门管开放、胃排空均显著改善[5]。穴位埋线是祖国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中脘属任脉腧穴,可治疗相应胃肠疾病,据现代医学实验研究,针灸刺激中脘可使人体胃蠕动增加;胃俞及脾俞都是足太阳膀胱经穴,刺激这些穴位可调节恢复相应脏器的生理功能,以上穴位的神经分布区域其传入脊髓中枢正对内脏神经胃肠的传出段,故对体表穴位刺激可能引起内脏一系列的生理反应[6]。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功能;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提高多种消化酶能力,帮助消化,并可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而肠线是一种异体蛋白,被埋入穴位后可提高机体的营养代谢和机体的抗病能力;当其在组织中被分解吸收时,又可对穴位起到缓慢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延长了对穴位的有效刺激时间,从而达到长期缓解的治疗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穴位埋线联合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其疗效明显高于西药组,且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的时间较长,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延青.功能性胃肠疾病罗马Ⅲ标准解读[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18(5):261-262.

    [2]周福生,祝淑贞.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9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