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007036
喜炎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639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喜炎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将102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静脉应用利巴韦林15 mg/(kg·d),每日1次,疗程7 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5~10 mg/(kg·d),1次/d静点,疗程7 d,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对症治疗,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疗效佳,具有缩短病程、见效快、毒副作用小、减少继发感染机会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利巴韦林;喜炎平;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b)-054-0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多发的一种传染病,引起发热,口腔、手、足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患儿可引起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并发症。本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发,每年6~8月为发病高峰期。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1]。一般病程为14 d。常规抗病毒治疗暂无特效治疗方案,本科目前运用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住院患儿,在2008年1月~2009年10月本科收治102例手足口病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且排除风疹、水痘等病,所有患儿均来自附近几所幼儿园,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手足皮肤散在分布斑疹或水疱疹,小水疱呈圆形或半圆形,咽部红斑,口腔水泡及溃疡,部分病例疱疹发生在肛门周围。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1例,男29例,女22例;对照组51例,男32例,女19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血常规、胸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静脉应用利巴韦林15 mg/(kg·d),每日1次,疗程7 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5~10 mg/(kg·d),1次/d静点,疗程7 d,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对症治疗,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1.3 诊断标准

    观察对象均符合卫生部2008年5月颁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①有流行病学资料;②大部分患者有发热;③皮肤出现疱疹,以手足掌背及臀部皮肤出现疱疹为特征;口腔黏膜出现红斑、水疱或溃疡。根据有无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以及脑脊液和脑电图检查结果判定有无病毒性脑炎并发症。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2 d内体温下降或正常,能进食,皮疹明显减少。有效:3 d内体温下降或正常,拒食缓解,意识佳,皮疹减少。无效:5 d后仍发热,拒食流涎,口腔溃烂明显,合并细菌感染。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每组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具有缩短病程、见效快、毒副作用小、减少继发感染机会等优点。见表1。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有5例出现白细胞减少,停药后白细胞恢复正常,治疗组无白细胞减少,有1例出现少许皮疹,1 d内自行消失。两组均无肝肾功能损害。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已于2008年5月3日将本病纳入《传染病法》,规定为丙类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RNA病毒科,肠道病毒里的柯萨奇(loxasckie virus)病毒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和EV71等[2];其中以EV71及柯萨奇A16型最为常见。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泡液而感染。患者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感染者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症患者占绝大多数。潜伏期2~7 d,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恶心、呕吐等。急性起病,多有发热,38℃左右,持续2~4 d。口腔黏膜疹出现早,起初为粟粒样斑丘疹后水泡,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手、足、肛门及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斑丘疹在5 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数日后消退不留痕迹。手足口病皮疹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数目多少不等。极少数重症患儿除具有典型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外,可于3~5 d内出现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甚至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脑炎、脑炎、肺水肿、肺出血、暴发性心肌炎、急性软瘫等严重临床征象,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引起死亡[3]。据国内统计报告手足口病死亡患者大部分为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导致重症EV71感染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推测可能与病毒直接侵犯组织细胞(如脑组织)或病毒脓毒症所致异常免疫反应有关。有限的研究已报道EV71感染可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及细胞因子过度产生[4]。本科所收治的手足口病经病原学检测均属普通型,且无重症及死亡患者。

    喜炎平注射液是一种中药制剂的广谱抗病毒、抗菌药物,主要成分为水溶性穿心莲总内酯,含数种内酯和黄酮,是通过引入亲水基因等方法配置的中成药,改变了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本身的结构,通过占据细菌和病毒复制时的DNA和蛋白质的结合位,阻止蛋白质对DNA片段的包裹,阻断DNA复制,从而抑制或杀灭细菌和病毒。其主要作用有:抗病毒、抗菌,提高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对细胞、病毒的吞噬能力,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增加细胞免疫力[5],能抑制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与炎性渗出和水肿[6]。

    本研究表明,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4.1%)明显高于对照组(82.3%),说明喜炎平具有协同抗病毒作用,可提高疗效,且无利巴韦林组出现的白细胞减少情况,也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易于患儿及家长接受。故应用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具有缩短病程、见效快、毒副作用小、减少继发感染机会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3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