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16期 > 正文
编号:12029490
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脂代谢紊乱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5日 杨逸静
第1页

    参见附件(1533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抵抗(IR)及脂代谢紊乱的疗效。方法:将符合T2DM诊断并伴有超重及脂代谢紊乱的患者40例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予口服二甲双胍治疗4个月,比较治疗前后IR及脂代谢紊乱程度。结果:治疗后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P均<0.01),外周INS敏感指数上升(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对T2DM合并IR及血脂代谢紊乱的疗效显著。

    [关键词] 2型糖尿病;二甲双胍;胰岛素抵抗;脂代谢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076-02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常常合并胰岛素抵抗(IR)及血脂代谢紊乱,而血脂代谢紊乱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所以对于合并血脂紊乱的T2DM患者,改善血脂紊乱同样重要。二甲双胍是T2DM治疗中最常用的一类药物,本研究旨在观察此类药物对改善IR及血脂紊乱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就诊时间先后,兼顾性别比例抽取2007~2009年在本院内分泌科及门诊治疗的T2DM伴超重、血脂紊乱患者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3.12±8.46)岁,体重指数(BMI)(36.33±8.12) kg/m2。筛选符合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年)[1],并按照血脂紊乱的诊断标准:总胆固醇(TC)>4.68 mmol/L,三酰甘油(TG)>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8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 mmol/L(女性),<1.0 mmol/L(男性)。排除继发性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以及严重缺氧、酮症酸中毒及其他急性并发症,所有患者对治疗和检测项目知情同意。

    1.2 方法

    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予口服二甲双胍0.75~1.5 g/d(深圳中联制药厂生产,剂量0.25 g/片),剂量依据血糖水平调整,治疗周期为4个月。用药前行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 INS、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检测,服药4个月后重复检测上述指标。治疗过程定期检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治疗前后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由FPG×Fins的倒数计算求得,因呈非正态分布,统计学运算时取其自然对数值,即ISI=ln[1/(FPG×Fins)]。

    2 结果

    4例患者退出实验,其中1例出现严重腹泻,2例为严重腹胀,1例急性肺炎,其余3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

    2.1 治疗前后BMI、FPG、空腹INS、餐后2 h INS的变化情况以及外周INS敏感指数

    结果见表1。

    2.2 治疗前后TG、HDL-C、 LDL-C的变化情况

    TG、LDL-C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1),HDL-C明显升高(P<0.01)。结果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DM)是一组由多基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所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终身疾病。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是T2DM的主要发病机制[2]。肥胖导致血游离脂肪酸(FFA)增加,FFA通过增强肝糖异生和糖原分解以及抑制INS通路而产生肝IR,而骨骼肌细胞内脂质沉淀可能是引起肌肉IR的重要原因。高水平的FFA可能是外周组织产生的代谢信号,短期内作用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长期作用则促使其凋亡[3]。因为IR的存在,导致正常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的生理效应,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增加,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发生。进一步发展,导致胰岛B细胞代偿机制逐渐衰退,血糖升高,最终发展为T2DM。据统计,大约50%的T2DM患者伴有脂代谢紊乱。分析其原因,应是高胰岛素血症促进肝脏合成TG及极高密度脂蛋白,并使肝脂酶活性降低,TG的清除减少,产生高TG血症;使肝脏脂蛋白酶活性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解增加,HDL-C降低。所以,T2DM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脂代谢紊乱,由此加大了此类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甲双胍治疗T2DM已有多年的历史,其安全性及不会导致低血糖已被证实。在治疗IR方面,由于其能通过抑制肝脏的糖异生,降低肝糖输出,促进骨骼肌、脂肪等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促进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活化受体β亚基的酪氨酸激酶,促进糖原合成酶的活性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及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转位,从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4],以达到治疗胰岛素抵抗的作用[5]。笔者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治疗,也证实二甲双胍能改善患者血糖及胰岛素敏感性,还能显著降低BMI、TG、LDL-C,提高HDL-C。

    二甲双胍与磺酰脲类药物比较,具有不致低血糖,长期使用没有发现耐药性,并能在降糖的同时不增加INS分泌的作用,还能减轻肥胖,所以,应为肥胖伴IR的T2DM患者的首选药;二甲双胍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维生素B12吸收障碍等,严重的导致乳酸性酸中毒(苯乙双胍多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3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