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16期 > 正文
编号:12029427
回顾性分析加替沙星不良反应36例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5日 谭萼英
第1页

    参见附件(760KB,1页)。

     [摘要] 目的:探讨加替沙星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对本院加替沙星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36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文所报道的不良反应均为静脉滴注药物,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多为速发型,心电图表现为频发房性早搏3例,偶发室性早博2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心律不齐2例。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皮肤过敏和消化系统等症状。经过及时处理后,所有患者抢救成功,无死亡。结论:应了解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针对不同个体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地发生,力求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加替沙星;不良反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78.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160-01

    加替沙星为喹诺酮新一代广谱抗菌药,在临床应用广泛,然而,关于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主要疾病为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肠炎、附件炎、盆腔炎、疥、痈等[1]。现将2007年1月~2009年6月本院出现的有关加替沙星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加替沙星不良反应36例患者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26~87岁,其中,≤40岁8例;>40且≤60岁12例;>60岁16例。

    1.2 方法

    36例患者均系静脉滴注用药,将加替沙星注射液200~40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滴,每日1次。不良反应主要出现在加替沙星首次用药后,时间主要分布在用药后l0~50 min,其中,≤10 min 6例;>10 min且≤l h 18例;>1 h且≤4 d 7例;>4 d 5例。

    2 结果

    加替沙星所致ADR临床表现类型见表1。心电图表现为频发房性早搏3例,偶发室性早搏2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心律不齐2例。经过及时处理后,所有患者抢救成功,无死亡。

    3 讨论

    加替沙星为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体外具有广谱的抗革兰阴性和阳性菌的活性。目前临床用于敏感菌株引起的中度以上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感染。其口服与静脉滴注的疗效相当[2]。近年来其不良反应的报道较多,多为静脉滴注药物所致。

    加替沙星致不良反应男、女患者比例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组均有可能发生,但以老年患者发生率居高,本组60岁以上患者占44.44%(16/36)。这与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减退、储备能力及免疫功能下降,使其对药物敏感性增强,耐受力降低[3]有关。提示医务人员在加替沙星的使用过程中,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的观察。在使用过程中滴注不宜过快,给药剂量要适当,疗程不应过长,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口服,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的变化[4]。

    本文所报道的加替沙星的不良反应,均为静脉滴注药物,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多为速发型,故医护人员在使用此药的初始时间,应注意严密观察,出现ADR及时采取措施,加强用药安全[5]。本组36例加替沙星所致ADR患者,24例(66.67%)在用药后l h出现不良反应,因救治及时,症状消失快,无后遗症,无死亡。

    加替沙星ADR中,以神经系统出现的症状比例最高,为12例,约占总数的33.33%,发生机制可能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脂溶性和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有关。在给患者使用本药物,前要询问其有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有癫痫病史者,应禁用本药,避免因使用加替沙星而加重或诱发该病,并注意用药监护[6]。本组资料中,皮肤过敏为最常见的ADR(38.46%),表现为皮疹、红斑瘙痒等,可能与氟喹诺酮类的光降解和诱导单线态氧、自由基产生有关。一般症状较轻,停药或给予抗过敏治疗后好转。

    总之,作为临床医生,在应用加替沙星时应了解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合理用药;观察患者的病情,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针对不同个体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力求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苗佩宏,胡忠杰.加替沙星致精神症状1例[J].中国新药杂志,2007,16(7):57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6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