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14期 > 正文
编号:12032406
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15日 陈晓玲
第1页

    参见附件(1652KB,2页)。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加心理护理干预,30 d后观察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岛素用量等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日血糖波动以及胰岛素用量均低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血糖的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心理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血糖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b)-095-02

    2型糖尿病患者常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如紧张、焦虑、抑郁、烦躁等,严重干扰患者的情绪稳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加重病情[1]。针对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本院通过“一对一”和多渠道点面结合的方法,使患者及家属能够正视2型糖尿病,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3月~2009年9月80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皆符合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糖尿病的诊断分型标准[2],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20~75岁,排除其他内分泌疾病,无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无严重的精神病史等。

    1.2方法

    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0例。皆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心理护理干预。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采用“一对一”的心理治疗措施。“一对一”是指主管护士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措施[3]。经过护理人员深入了解,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案:①向患者及家属讲述糖尿病相关知识,并对常用药物的机制及适应证作适当介绍,使患者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并注意随时解除患者的疑惑;②向其讲解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引导患者正视疾病,应当使其认识到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糖尿病的治疗前景是广阔的,以消除患者顾虑和紧张,从而配合心理治疗的实施;③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来协助治疗。医护人员需要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使家属明白患者的情绪稳定与否将直接影响病情,家庭的温暖才是最好的治疗剂[4]。

    1.3 观察指标

    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治疗后日内血糖波动、胰岛素用量。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比较见表1,结果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30 d后,两组患者平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有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较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下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日血糖波动对照组血糖日间振幅明显大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93,P<0.05)。对照组每日胰岛素用量明显大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522,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21世纪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现代医学认为,伴随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以及突然的心理创伤等,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分泌的大量增加,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以及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而这些升高血糖的激素都有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对糖尿病患者病情的控制非常不利。反之,患者在生活中若能正确处理各种不顺心的事情,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气血调畅,阳气升发,从而使肝脏调达舒畅,更好地发挥储存糖原的作用。这也会降低患者的心理生理应激,消除不良认知和心理症状,调节神经内分泌反应,能取得比单靠用药更理想的效果。糖尿病教育和心理疏导正是为了使患者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良好地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能增强患者的信心,减轻其心理压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5-6]。

    本文采用心理护理干预配合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日血糖波动以及胰岛素用量均低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血糖的控制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血糖的控制,且疗效显著。所以,在今后的临床护理中应加强心理护理措施的干预,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点面结合的护理新举措。

    [参考文献]

    [1]张秀荣.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4):25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5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