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035688
黄芪加红花注射液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80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25日 肖著英,梁香萍,董金萍
第1页

    参见附件(1150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黄芪加红花注射液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10年1月住院治疗的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患者1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持续低流量输氧,应用扩血管药物、抗感染、平喘补液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30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 ml;红花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 ml中缓慢静滴,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加红花注射液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疗效满意。结论:黄芪红花注射液能迅速改善病情,缩短疗程,药价便宜,对减轻患者用药费用和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黄芪;红花;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4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c)-061-02

    肺源性心脏病(cor pulmonale)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的疾病[1]。按其功能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失代偿期常出现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重要器官损害,为临床常见急重病之一。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治疗是否及时合理有效,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与预后。2000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内科住院治疗的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患者158例,本科在常规药物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的基础上,加用黄芪、红花注射液,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内科住院治疗的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患者158例,均符合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1]。随机选择将其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78例,男性57例,女性21例;年龄58~81岁;原发病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程3~35年,平均8.4年。治疗组80例,男性52例,女性28例;原发病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72例,支气管哮喘8例;病程5~42年,平均11.2年。两组患者入院时病情见表1。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持续低流量输氧,应用扩血管药物、抗感染、平喘补液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大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0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 ml;红花注射液(山西安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 ml中缓慢静滴,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后均详细观察记录症状与体征变化,血气分析、血液流变学、电解质情况,动态观察心肺功能,复查X线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监测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考1977年全国肺源性心脏病会议修订的综合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咳嗽显著减轻,发绀明显减轻,水肿消失或明显减轻,肺部啰音消失或明显减轻,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有效:治疗后,上述各项症状部分减轻或有所好转,心功能改善Ⅰ级。无效:治疗后,上述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2.2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近年来,对肺源性心脏病大量的血液流变学研究证实,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由于缺氧可通过刺激骨髓而使红细胞增多,导致全血黏度增加,从而加重肺动脉高压。同时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反复感染,免疫球蛋白IgG、IgA大量增加,白细胞表面电荷可被免疫球蛋白遮蔽,使红细胞表面所带的负电荷降低,并导致红细胞电泳时间变慢,红细胞之间聚集性增强,使血黏度和血浆比黏度增高。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失代偿期)红细胞变性能力减退和聚集性增强,是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及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增多,说明氧自由基在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2]。血瘀常与气虚并存,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活血同时加用益气药符合“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引之”的原则。现代医学研究证明:①中药黄芪具有调节免疫水平、舒张支气管、促进痰液排出、对抗氧自由基、增强机体抗缺血缺氧能力等多种药理作用。黄芪能改善心室功能,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纤溶酶活性[3] 。②红花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纠正心力衰竭,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血液流变等作用[4]。红花可以有效清除再灌注产生的含氧自由基,提高超氧歧化酶活性,降低血清LPO浓度,保护细胞膜维持组织与细胞功能的完整性。红花具有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的功能,有效地降低全血比黏度和提高红细胞表面电荷,增加有效循环血量,使血浆血酶的时间延长,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指标数降低,从而提高血供,改善瘀血症状或血液流变学状态[5]。红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致病性真菌及细胞内寄生菌具有广泛的抗菌效力[6]。

    本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佐以红花和黄芪注射液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显效率尤为显著(P<0.01),黄芪加红花注射液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取得满意疗效。黄芪红花注射液能迅速改善病情,缩短疗程,药价便宜,对减轻患者用药费用和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5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