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08年第23期
编号:11729873
快速散瞳前后眼压变化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2月1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08年第23期
快速散瞳前后眼压变化的研究
快速散瞳前后眼压变化的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快速散瞳前后眼压的变化。方法:53例(106眼)在快速散瞳前后分别进行非接触式眼压计的测量,比较、研究散瞳前后眼压的变化,并比较浅前房组与深前房组的差异。结果:散瞳后眼压与散瞳前相比,有明显升高,两者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α=0.05,P<0.05);浅前房组较深前房组散瞳后眼压更容易升高,两组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卡方检验-未校正法,卡方值=4.426 5,P<0.05)。结论:散瞳能引起眼压升高,尤其是对浅前房者。散瞳前对前房深浅的观察及散瞳前后对眼压的测量非常重要。

    [关键词] 散瞳;眼压;前房

    [中图分类号] R7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8)12(a)-017-02

    快速散瞳是眼科常见的检查方法。但是临床中总能遇到散瞳后患者眼压明显增高,造成患者不适,甚至激发青光眼急性大发作的情况,并导致进一步的医疗纠纷。因此,快速散瞳前后对眼压进行检查,十分必要。现将临床中53例(106眼)快速散瞳前后的眼压数据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具体统计快速散瞳前后眼压变化的情况。
, http://www.100md.com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门诊患者53例(106眼),其中男25例,女28例。年龄13~90岁,≤60岁30例(60眼),﹥60岁23例(46眼)。浅前方13例(26眼),中深及深前方40例(80眼)。

    1.2方法

    1.2.1在散瞳前后,由同一医生使用非接触式眼压计(NCT,Topcon CT-80A,USA)分别测量患者眼压。使用自动测量,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选用快速散瞳剂(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每隔l5 min滴眼1次,每次1滴,共2次。瞳孔直径均≥8 mm。

    1.2.2前房深度评价应用裂隙灯检查:用裂隙灯裂隙光在角膜缘作光学切面,估计周边前房与周边角膜厚度(CT)之比,如虹膜根部与周边角膜后壁之间的距离相当于一个角膜厚度为1 CT[1]。周边前房深度大于或等于2/3 CT归于较深前房组,小于2/3 CT归于较浅前房组。
, 百拇医药
    1.2.3统计学处理。散瞳前后眼压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深浅前房散瞳后眼压升高阳性率比较应用Pearson卡方检验-未校正法,卡方值=4.426 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表1可见散瞳后眼压与散瞳前相比,有明显升高,散瞳前眼压为(14.742 5±2.772 8) mmHg,散瞳后眼压为(16.176 4±3.107 9) mmHg。配对t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α=0.05,P<0.05);由表2可见浅前房者较深前房者散瞳后眼压更容易升高,经两个样本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卡方检验-未校正法,卡方值=4.426 5,P<0.0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散瞳检查的主要风险即为能引起大多数散瞳者眼压升高,尤其是浅前房者,如果升高到一定程度,将会引起眼胀、痛等不适,甚至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眼压为房水、晶体和玻璃体等眼球内容物作用于眼壁的、超过大气的压力[2]。正常眼压为10~21 mmHg。眼压值为相对稳定而不是绝对恒定,诸多影响房水生成、房水流出和眼壁硬度的因素可影响眼压的变动[2]。瞳孔散大后周边虹膜可能堵塞房角,甚至导致房角关闭,房水循环受阻,故能造成眼压升高。而裂隙灯观察前房较浅者,本身生理性瞳孔阻滞因素即可能比前房较深者明显,故散瞳后更容易引起眼压升高。毛果芸香碱为胆碱能药,由于激动瞳孔括约肌上的M受体,使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1%滴眼液滴眼后,易穿透角膜,10~30 min开始缩瞳[3]。本研究中106眼散瞳后有6眼的眼压高于散瞳前5 mmHg,其中4眼散瞳后眼压大于22 mmHg,主诉有眼胀、痛症状,但是通过及时局部1%毛果芸香碱眼水点眼缩瞳拮抗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症状缓解。研究结果提醒我们在进行散瞳检查前后应该进行眼压的测量,散瞳前检查前房深浅十分必要,浅前房散瞳后眼压更容易升高,裂隙灯检查方便、简单,如果散瞳前发现前房较浅,或眼压高于正常,应更详细告知患者散瞳的风险,做好应对的准备,散瞳后给予1%~2%毛果芸香碱眼水点眼缩瞳、拮抗治疗,尽量减少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影响,提高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另外对于散瞳前发现前房较浅、眼压偏高及散瞳后眼压明显升高的患者,应提示需要进行排除青光眼的检查,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葛坚,赵家良,崔浩,等.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7.

    [2]张舒心,刘磊.青光眼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7.

    [3]林志彬,金有豫.医用药理学基础[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44-45.

    (收稿日期:2008-10-12), http://www.100md.com(甄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