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6年第24期
编号:12954871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8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4期
     【关键词】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4.210

    放大内镜(ME)是一种具有高像素和高分辨率特点的电子内镜, 可将内镜下的图像放大数十倍到上百倍, 窄带成像技术(NBI)利用滤光器使内镜光源中仅留下窄带光谱, 增强了消化道黏膜血管的图像。NBI联合放大内镜(NBI-ME)就能清晰的观察胃黏膜腺管开口以及微血管形态, 从而可以达到鉴别病变良恶性的目的, 在胃黏膜早期病变的诊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 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

    目前研究证实, Hp感染与胃黏膜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Hp定植于胃黏膜表面, 长期作用可导致胃固有腺的破坏、萎缩甚至消失。胃黏膜表面微细形态的基本单位为胃小凹, 在胃黏膜不同病变中, 具有不同的胃小凹形态, NBI-ME能细致的观察胃小凹及胃黏膜集合小静脉的形态, 从而判断有无Hp感染。相关学者[1]用集合静脉和胃黏膜微细形态的分型来判断有无Hp感染, 根据当前医护人员对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的研究可以将其分为:Z-0型、Z-1型、Z-2型、Z-3型。Z-0型为没有Hp感染的正常胃黏膜, 而Z-1型、Z-2型及Z-3型均有Hp感染的存在, 且程度逐渐加重, 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8%和96.2%。而相关学者[2]通过NBI-ME观察胃黏膜形态及毛细血管网分别表现为:正常胃体黏膜形态表现为正常小的、圆形的胃小凹开口, 上皮下毛细血管网是规则的;Ⅰ型为胃小凹开口稍大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3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