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35期 > 正文
编号:12336158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随机对照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5日 栾峰
第1页

    参见附件。

     

    

    【摘要】 目的 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方法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携带HBsAG的148例孕妇做为观察对象,随机将148例孕妇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4例,观察组的孕妇在妊娠28周开始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每4周一次直至孕妇临产,一次200IU~400IU。对照组只进行检测,不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比较两组孕妇所生婴儿的HBV的宫内感染率,及HBV DNA阳性率,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比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宫内感染率为658%,对照组的宫内感染率为108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HBV DNA阳性率为6000%,对照组的HBV DNA阳性率为6250%,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比率分别为263%,541%,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都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产前多次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能有效控制HBV的宫内传播,降低婴儿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几率,且不会增加副作用,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 阻断;乙型肝炎;宫内传播;研究

    

    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会导致肝细胞的炎症,坏死及纤维化。根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可达718%[1],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称,全球每年有大约100万人会死于HBV感染所至的肝衰竭及肝硬化,肝癌等。由此可以看出乙肝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而乙肝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及性传播,而进年来由于血液制品严格控制,血液传播乙肝的途径已被严格的控制了,因此母婴传播已经成为乙肝不容忽视的传播途径,而有报道称,在母亲怀孕后至婴儿娩出42 d内感染HBV会有90%发展为慢性感染[2],因此切断乙肝的宫内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故为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方法及疗效,笔者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携带HBsAG的148例孕妇进行了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资料为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携带HBsAG的148例孕妇,所有有孕妇都无症状,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55±05)岁。148例孕妇所生的健康新生儿150例,其中男79例,女71例。随机将148例孕妇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观察组的孕妇在妊娠28周开始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每4周一次直至孕妇临产,一次200IU~400IU。对照组孕妇只进行检查,不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两组孕妇的婴儿在出生时及出生后2周分别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100 IU。同时在婴儿1个月,2个月,7个月时分别接种乙肝基因重组疫苗(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一次5 μg,同时对婴儿0,1,4,7及12个月时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HBsAg及HBeAg检测,同时对ALT进行监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5软件程序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宫内HBV感染的例数及比例

    两组孕妇所生新生儿宫内HBV感染的例数及比例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的宫内感染率为658%,对照组的宫内感染率为108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 宫内感染儿HBV DNA阳性率

    两组宫内感染儿HBV DNA阳性率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的HBV DNA阳性率为,对照组的HBV DNA阳性率为,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比率

    我们将患儿ALT>40IU/L,且持续在6个月以上者定位为慢性乙型肝炎。观察组的患儿在一年的随访中,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比率为2/76(263%),对照组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比率为4/74(541%),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

    24 不良反应

    我们对两组婴儿进行了3年的随访,结果发现观察组的婴儿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出现。

    3 讨论

    乙型肝炎呈世界流行,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根据推算,在我国有慢性HBV感染的患者大约有9300万人[3],而由于检测技术等的更新,母婴传播在乙肝的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1992年,我国卫生部把乙肝疫苗列入了计划免疫,使乙肝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宫内感染却成为了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4]。本组研究中,我们通过产前阻断措施减少宫内感染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宫内感染率为658%,而对照组的宫内感染率为1081%,观察组的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孕妇在孕后期,胎儿在逐渐成熟,胎盘也子宫壁也非常容易形成撕裂,因此母体的血液就会进入胎儿的体循环,从而导致胎儿的感染。同时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还发现,如婴儿在宫内感染HBV,其HBV DNA阳性率非常高,本组研究中两组宫内感染患儿的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6000%及625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有资料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年龄是乙型肝炎慢性化最主要的因素,在孕妇怀孕后至婴儿娩出42 d内感染HBV会有90%的婴儿发展成为慢性乙肝,而在婴幼儿期感染HBV,会有25%~30%发展为慢性感染,而如果5岁以后感染HBV,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几率仅有5%~10%,本组研究中,对观察组的孕妇进行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阻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宫内传播,同时也降低了发展成为慢性肝炎的的几率,观察组发展成为慢性肝炎的几率为263,%,而对照组发展成为慢性肝炎的几率为541%,由此可以看出,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是十分必要的。

    除此之外,很多人对产前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在本组研究中,我们通过随访,产前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的孕妇及婴儿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4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