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2238066
小儿腹泻86例综合诊疗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5日 吴敏
第1页

    参见附件。

     1.2 治疗与检测细菌方法

    1.2.1 患儿在诊治前合并发热症者治疗采用退烧药和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采用口服加静脉注射,一般疗程3~7 d,直到发热症状消失,待粪便培养转阴,就停服抗生素。没有发烧的患儿根据腹泻严重程度来安排口服补液或者静脉补液的方式。

    1.2.2 全部病例均做安排合理的饮食 每日大便次数多余10次的病例共有44例,这些病例在治中均采用豆奶粉喂养,其中经大便镜检确认脂肪球阳性病例共18例,安排这些患儿除豆奶粉外,另外在食物中添加米汤等易消化食物。其余患儿,每次减少喂乳量,并延长喂养间隔。

    1.2.3 细菌检测,收集患儿粪便3~5 ml进行临床检验。培养基的选择为SS琼脂、沙保弱氯霉素培养基。具体方法为:①标本收集。②使用培养基将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③培养出菌株后,进行血清学鉴定。

    2 结果

    2.1 经过治疗本组86例患儿全部腹泻停止,其中慢性腹泻患儿5~7 d康复,平均6 d;迁延型腹泻患儿4~6 d康复,平均5 d,轻型腹泻患儿3~5 d康复,平均4 d;中重度腹泻4~8 d痊愈,平均6 d。

    2.2 86例患儿中,共检出病毒感染人数为53例,占总人数为61.63%,其中轮状病毒阳性36例,占41.86%,腺病毒阳性者3例,占4.65%;经病菌培养最终检验后,确认细菌感染阳性共有24例,占总患儿数27.90%,其中沙门菌14例,占总患儿数16.28%,包括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0例,乙型副伤寒沙门菌4例。非伤寒沙门菌2例,占2.33%;志贺杆菌3例,占4.65%,包括宋内志贺菌2例,福氏志贺菌1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例,占1.17%;气单胞菌1例,白色假丝酵母菌1例。

    3 讨论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人数高达500万~1800万[1])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关注和研究此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腹泻的形成原因往往是受到外界不良因素而感染。临床上根据病因分为病菌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类[2]。非感染性腹泻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①母乳所含营养成分超过幼儿的消化功能的限度。②小儿初次接触食物,家长喂食不当。③个别小儿对牛奶不耐受或对某些食物成分过敏。④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而感染性腹泻根据其致病菌不同,患者可表现出各种不同性状的粪便。当前我国医学界提倡根据致病菌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和不用用药 [3],这样很好地缩短患者治疗疗程。但是不能不承认临床检验培养中细菌培养到检验所需周期较长,所以提前的广谱治疗在前段时间中对于患儿病情的缓解也有很大的作用。

    在本次报告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肠道感染主要以病毒和细菌为主,其中86例患儿中,共检出病毒感染患儿53例,占总人数的61.63%,其中以轮状病毒为主共36例,占总患儿总数41.86%,细菌培养最终检验后确认阳性共有24例,占总患儿数27.90%。二项共占到总人数的百分之89.53%;分析原因主要为夏季患儿不洁饮食所造成感染为主要,另外家庭卫生也特别重要,不干净的卫生更容易病菌的滋生。

    总之,小儿腹泻,关键点之一是预防,家长应该给患儿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特别要注意食物卫生,另外要加强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身体体质较弱的婴幼儿在必要时最好使用一些疫苗,以防止疾病的出现,而已经感染病菌并造成腹泻的小儿,医护人员应该尽力根据情况不同建立合理的病菌检验体系以及相应的治疗体系,以期提高小儿腹泻的康复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2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