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077289
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成功采血的护理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5日 索茜 孙素丽 李雪霞
第1页

    参见附件(2209KB,2页)。

     【摘要】 目的 通过提高采血技术,加强宣教与护理,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采集质量,保证筛查效果。方法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做好宣教普及和心理护理及操作前后的护理,包括采集时间、卡片登记、清洁消毒、标本的处理及送检。结果 血片采集规范,护理工作到位,提高了一次采血成功率和采血质量。结论 有效的护理配合是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筛查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新生儿;筛查;护理配合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近几年来开展的一项技术,主要是通过血液检查,对某些严重的先天性、遗传性、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在新生儿期症状出现前,用试验的方法筛查出来,并及时给予治疗,避免智能低下等严重后果的发生,使患儿体格及智力发育基本达到正常[1]。我院从2006年1月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主要筛查苯丙酮尿症(PKU)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标本合格率由最初的97%上升到现在的100%。在采血过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了一次采血成功率和采血质量。现将血片采集时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2010年共计筛查采血标本6734例,合格标本6690例,一次性采集成功率为由原来的97%上升到现在的100%。

    1.2 采血方法

    新生儿沐浴后,将新生儿平卧,操作者用快速手消毒液彻底揉搓双手,左手推住新生儿左足,暴露足底,右手轻轻地按摩足底采血部位,用75%酒精消毒皮肤,另一手用无菌采血针穿刺足跟内外两侧,动作快、稳、准,刺入深度2~3 cm,早产儿针刺深度适当浅些,使血液自行流出。用干棉签拭去第一滴血,取第二滴血,将滤纸片接触血滴,切勿触及足跟皮肤,使血液自然渗透至滤纸背面,形成1 cm左右的血斑,共取3个。最后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5~8 min,必要时用胶布加压止血。

    2 结果

    2.1 2006~2010年度新生儿筛查情况

    2.2 影响采血质量的常见因素

    采血卡片污染损坏、血量不足、血斑不够大、血样不均匀、没有透过纸背、标本晾干不充分、血样堆积交叉污染、未放冰箱保存、未及时收集造成过度干燥、消毒酒精过多、皮肤未干取血或过度挤压,重复滴血或滤纸两面滴血等不良影响。

    3 护理

    3.1 加强健康教育,做好采血前解释工作

    由于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新开展的技术项目,很多家长对此项技术不甚了解;还有就是认为孩子太小采血会很痛,家长心痛而拒绝采血。此时护士应详细向家长解释疾病筛查的重要意义和方法,开展新生儿筛查,可早期发现患儿,及时治疗,使之符合同龄儿童生长发育,预防智能低下及生长发育障碍,从而提高人口素质[2]。

    3.2 采血前的护理

    3.2.1 提供良好的环境

    采血应选择阳光充足的房间,采血室内环境整洁,物品摆放整齐。室温调节在28~32℃。当室温过低,新生儿四肢寒冷,血流缓慢不畅,局部血流量不足而导致采血失败;室温过高,新生儿哭闹时大量出汗可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局部的血流量缓慢不足,致采血斑过小[3]。

    3.2.2 采血前筛查表格的填写

    要按表格的填写要求详细填写新生儿的姓名、母亲的姓名、分娩情况、用药情况、详细的联系地址及电话,以便于日后联系,然后签上采血者的全名。同时将采血滤片由别针别好。

    3.2.3 采血时机的选择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观察发现出生后72 h、正常哺乳8次以上的新生儿,早上沐浴后1 h内适宜进行血样采集。因为如果过早采血,新生儿吃奶次数过少,婴儿体内苯丙酮酸的量达不到一定浓度,就不易检测出来,造成漏诊[4]。根据甲状腺素的正常生理代谢特点,新生儿出生48 h内,都会有一个促甲状腺激素的生理性增高。早产儿、低体重儿或其他原因没有采血者,应填写延迟采血通知单,交家长签名,以便补采或日后查证,最迟采血时间不超过新生儿出生后20 d。

    3.2.4 采血时的护理

    采血者必须戴好口罩、帽子,认真执行手卫生制度,采用一人一针,操作前后进行空气消毒30 min后方可操作。同时严格三查七对,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采血过程中,护士应加强责任心,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反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溢奶而呛咳,注意观察呼吸、心率、皮肤颜色。同时,提高护理人员采血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动作轻柔,尽量减轻新生儿的创伤和痛苦。

    3.2.5 采血后的护理

    标本采集后应将左脚抬高于身体水平,然后用无菌棉球压住针眼,并加胶布固定,向家属交待清楚注意观察新生儿的身体变化。标本采集后置于清洁空气中,避免阳光直射,自然晾干呈深褐色,置于密闭的塑料袋内,保存在2~8℃冰箱中,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滤纸干血片送至新生儿筛查中心,使阳性患儿能够更早地接受治疗。

    4 讨论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我国降低人口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优生优育的重要举措,阳性患者的及早发现与及时治疗与否,取决于我们疾病筛查中各个环节的质量[5]。在开展这项工作中,有效的护理配合是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血标本正确采集是疾病筛查最主要的环节,是检验结果是否准确的关键。因此,应对参与筛查采集标本的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相关理论和知识水平,提高临床护理操作能力。做到管理制度化,工作规范化,操作规程化,确保标本的采集在采血、送检等各环节中,能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程,配合相应的护理支持,避免和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出现。

    参 考 文 献

    [1] 潘昌会,周朝霞.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的方法与护理.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1):103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0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