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097850
桂枝茯苓丸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25日 张妙兰
第1页

    参见附件(2174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桂枝茯苓丸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效果。方法 将27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4例以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常规治疗,试验组148例给予桂枝茯苓丸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经周期为1个考察疗程,3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 实验组治愈率、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桂枝茯苓丸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更为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桂枝茯苓丸加减;抗生素

    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分为急性盆腔炎及慢性盆腔炎,通常急性盆腔炎未能得到彻底治疗,则容易转为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及输卵管卵巢炎。本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应用桂枝茯苓丸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148例,并与抗生素治疗组124例对照,疗效明显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慢性盆腔炎患者272例,均符合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1]。均为已婚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48例中,年龄20~47岁;病程6个月~11年;合并原发不孕6例,继发不孕23例,带下增多52例,腰骶酸楚者48例,月经不调者37例,继发痛经者22例,有明显急性盆腔炎史10例。对照组124例中,年龄21~48岁;病史7个月~10年;合并原发不孕5例,继发不孕20例,带下增多者46例,腰骶酸楚者41例,月经不调者28例,继发痛经者14例,有明显急性盆腔炎病史6例。两组在年龄、临床表现、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用头孢曲松钠1~2 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和奥硝唑液100 m1,于经期第1天开始静脉滴注,1次/d,连用7 d为1个疗程,下1个月经周期重复治疗,治疗3个疗程统计疗效。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方药组成:黄芪30 g,生水蛭6 g,柴胡12 g,桂枝、炒桃仁各10 g,茯苓、赤芍、丹皮各15 g;随症加减:腹痛畏寒者加干姜12 g;胸胁少腹胀痛者加醋香附、醋延胡索各15 g;带下量多、色黄、味臭者加生薏苡仁、败酱草各30 g;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还常加入具有补肝肾、活血化瘀作用的引经药川牛膝15 g;于月经干净每日1剂水煎,分2次早晚温服,连服7 d为1个疗程,下1个月经周期开始下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 临床治疗评估 ①痊愈:阴道分泌物减少,无任何不适症状,妇科检查盆腔内无压痛,无增厚,B超示盆腔包块或盆腔积液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②好转: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妇科检查虽无包块,增厚,但仍有压痛;③无效:治疗前后自觉症状与腹部压痛无明显变化[2]。

    2 结果

    两组治愈率、显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χ2=90.83,46.33,P<0.01),试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组临床疗效比较

    分型n治愈(n/%)显效(n/%)无效(n/%)显效率%

    试验组148119/80.426/17.63/2.098.0

    对照组12428/22.656/45.240/32.368.0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在病变组织中很少能培养出病原菌,故单纯抗生素治疗效果差,复发率高,甚至可引起菌群失调;纯中药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缓,有时病情较难以控制。国内治疗多数是以纯西医方法治疗或纯中药进行治疗,本组研究:抗生素选用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抗菌谱与头孢噻肟相似,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具有杀菌活性,对广泛的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发挥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产生的b 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和头孢菌素酶)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头孢曲松的半衰期长达8 h,具有24 h的杀菌活性,对组织穿透力强;50%~60%的头孢曲松以原形经肾排泄,作者单位:515658潮州市潮安县浮洋中心卫生院

    40%~50%以原形经肝脏排泄。研究表明,盆腔炎常见的病原体大肠埃希氏菌的敏感药物为棒酸+阿莫西林和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3];传统应用甲硝唑 青霉素方案虽价廉,实有弊端,应予更正。

    慢性盆腔炎在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治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桂枝茯苓汤剂加敏感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其机制在于桂枝茯苓汤剂有活血化瘀、消肿散结,改善盆腔微循环、促进炎症部分软化和吸收的功效,同时具有抗炎镇痛的药理作用。据文献报道,盆腔炎患者的血液黏度显著提高,桂枝茯苓汤剂含桂枝、茯苓、牡丹、桃仁、赤芍等,属消导剂;本方能降低血液黏度,改善高凝状态,降血脂;桂枝茯苓对内毒素所致大鼠全身性DIC有显著的预防作用,芍药、茯苓能抑制炎症时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牡丹皮、桃仁、芍药等均可增强巨噬细胞对血中惰性炭粒的吞噬清除能力,其中牡丹皮能促进肝脾巨噬细胞增殖并使吞噬活性增强,芍药对脾脏巨噬细胞也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至于桃仁,尤能消散凝血,溶化血块;实验证明,桃仁有“阻止血液凝固的作用”[4];《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提出:“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本方临床研究结果实验组有效率98%,对照组有效率68%,试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7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