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196527
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25日 叶 敏 谢 锋 赖 湘 李劲松 张敬泉
第1页

    参见附件。

     球囊瘤颈重塑形( remodeling)技术,通过膨胀的球囊减小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接触面积,人为地改善颈体比,可以使宽颈动脉瘤采用介入方法治疗通过球囊封堵瘤颈,使弹簧圈稳定在动脉瘤内,且不影响载瘤动脉。因此,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可以作为动脉瘤栓塞的常规治疗方法[3]。本组对2例宽颈的动脉瘤试用3D 弹簧圈栓塞时,弹簧圈无法稳定在瘤腔,后改用球囊辅助技术使动脉瘤得以栓塞。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一定的风险:一是同一动脉腔内应用2个微导管, 增加操作难度,而且弹簧圈在球囊减压后可能逃逸[4],二是球囊充盈后限制了弹簧圈填塞时微导管摆动,可能导致术中出血;三是球囊充盈阻断血流导致缺血性卒中。球囊阻断时间越长,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越高,但只要载瘤动脉持续阻断时间不超过10 min,大多数患者不会产生临床症状[5]。本组病例在栓塞过程中,球囊持续充盈时间均未超过5 min对于瘤颈/体比>1,或瘤颈大于5 mm的动脉瘤,采用球囊辅助技术也不能处理时,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能是一种选择。1997年,Higashida等首先在临床上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随着颅内专用支架的出现,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不断地得到临床验证[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