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32期
编号:11702116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32期
     5 诊断

    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的基础。特别仔细地了解病史,特别是症状的发生、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演变过程和可能的诱发因素;要注意了解各种可能的血管性危险因素;神经系统检查时,要特别重视对脑神经(视觉、眼球运动、面部感觉、听觉、前庭功能)和共济失调的检查。对所有疑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应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是MRI检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病变最有诊断价值;头颅CT检查易受骨伪影影响,诊断价值不大,只适用于排除出血和不能进行MRI检查的患者;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精确评价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病灶最有价值的技术,而对有经验的医生而言,血管造影的风险是很低的;此外,CT血管造影(CTA)、MRI血管造影(MRA)和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等,均有助于发现和明确颅内外大血管病变;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也有助于后循环缺血的筛选和评价,可发现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近段的狭窄或闭塞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7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