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23期
编号:11668903
超声对48例右下腹痛患者的诊断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23期
     右下腹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以右下腹痛前来就诊进行超声检查的患者很多,但临床对多数患者不能及时准确确定右下腹痛的病因。笔者选取近半年来彩超检查的48例右下腹痛病例,并经手术、病理、碎石、穿刺等证实,对这些病例做回顾性总结分析,旨在提高超声诊断符合率,以便今后更好的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8例病例均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15~70岁。48例患者均以右下腹痛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其他症状,前来行彩超检查。

    1.2 方法 仪器采用美国惠普4500彩超仪,探头频率⒉5~10 MHz。患者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先用⒊5 MHz的探头做常规腹部扫查,扫查范围向上、向下、向左、向后扩展。必要时更换高频探头扫查。异常部位均拍片记录,术后随访登记。

    2 结果
, http://www.100md.com
    术前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19例,阑尾黏液囊肿1例,右半结肠癌2例,右输尿管中下段结石15例,右输卵管异位妊娠4例,卵巢囊肿蒂扭转2例,黄体破裂2例,盆腔脓肿3例;本组48例患者经手术、病理、碎石、穿刺等证实,与超声诊断结论相符。

    3 讨论

    3.1 右输卵管异位妊娠,此病较常见,育龄期女性患者自诉右下腹疼痛,结合妊娠实验阳性,应考虑异位妊娠的可能。超声检查子宫饱满,彩色多普勒显示子宫壁血流速度增加。子宫内膜回声增厚,宫腔内无胚囊。右侧附件区可见胚囊回声,其大小、形态依停经长短而不一,有时可见胚芽内的原始心管搏动。

    3.2 黄体破裂,发生于月经中期,破裂前超声检查可见一侧附件囊性肿物,破裂后肿物消失,伴有盆腔积液征象,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出血液。

    3.3 卵巢囊肿蒂扭转,超声表现肿瘤包膜水肿增厚,回声减低,可见瘤体表面被低回声带环绕。
, 百拇医药
    3.4 急性阑尾炎,是右下腹疼痛的常见主要原因,其超声特点为发炎肿大的阑尾与盲肠相连,盲端呈低回声结构,外形呈“管状”或“喇叭口”状,盲端直径>1 cm,阑尾为很少蠕动的粗大管状结构,管腔内如有脓液聚集,表现为无回声区中含有密集点状回声,黏膜层呈薄的稍强回声带,肌层呈低回声,横切则显示呈“靶环”状。盲肠后阑尾,有时仅能显示部分发炎肿大的阑尾,彩色多普勒显示发炎的阑尾血管床增加,血流信号丰富。当盲肠周围显著肥大并出现小腔积液或阑尾周围黏膜下层回声消失时,应考虑阑尾穿孔可能。在邻近的肠环周围出现分腔聚集的积液或结肠沟、直肠陷窝有液性无回声区,应考虑阑尾周围脓肿或盆腔积液,此时阑尾已穿孔。

    3.5 右输尿管中下段结石,也是引起右下腹疼痛的一种常见病因,超声检查在右输尿管与膀胱交界处,可发现伴有后方声影的团块,还可见伴有同侧输尿管或肾盂积水。

    3.6 阑尾黏液囊肿,此病较少见,声像图表现为放射状回声病灶,因黏蛋白构成,壁有钙化,横切显示一个内部回声不均匀的环行肿块。

    3.7 右半结肠癌,声像图表现为病变段肠壁僵硬,病变区呈带状或点状强回声核心的“假肾征”和“靶环样”低回声团块,肠腔狭窄,肠蠕动消失。伴有淋巴结转移或肝转移,瘤体内部可测出动脉血流频谱。

    3.8 盆腔脓肿,超声检查发现膀胱直肠陷窝或子宫直肠陷窝内积液形成的无回声区,邻近器官受压或粘连,变形移位,超声引导穿刺抽出脓性液体。

    笔者认为,彩超技术鉴别右下腹疼痛病因是最为及时、简便、经济、实用的方法。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总结完善,密切结合临床病史,超声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将大大提高,为临床及时确定右下腹疼痛的病因提供可靠依据。, 百拇医药(吴桂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