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7年第2期
编号:11530419
胃肠道间质瘤的基础及临床诊断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24日 倪雪莉
第1页

    参见附件(470KB,3页)。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7555[2007]02-58-02

    胃肠道间质瘤f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的肿瘤。它属于间叶肿瘤的一种,由于其特殊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故Mazur等[1]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GIST这个概念.将它与其他的间叶肿瘤以示区分。但是,GIST的发病率极低,约2/10万[2]所以过去对GIST的组织发生、生物学行为肿瘤的恶性程度都并不十分明确.这就给临床诊治带来了很多混淆。近10年来,由于各种诊断技术,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对GIST的诊治有了长足的进步[3],本文现对该领域作一综述。

    1病因和发病机制

    GIST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易感因素有关,与其他肿瘤一样,是一个复杂的发病链条。研究发现,具有恶性倾向的GIST的发病机制似乎与KIT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KIT是一种酪胺酸激酶跨膜受体蛋白,由位于染色体4q11-q12的KIT前致癌基因编码,该基因与Hardy Zuckerman肉瘤病毒的vkit致癌基因属于同族体。作为一种受体蛋白,KIT的配体为干细胞因子fstem cell factor,SCFl,主要为一种可溶性的价聚合物。未经“装配”过的KIT蛋白是一种非活化的单体.参与形成细胞的浆膜。SCF与KIT在细胞膜外作用.使后者成为二聚体,同时KIT蛋白细胞内的酪胺酸残基受SCF作用而磷酸化,KIT就此激活。激活后的KIT能从ATP上获取磷酸基团并将其转运给具有酪胺酸残基的目标蛋白。由此。经KIT介导的信号通路被激活,信号呈瀑布式向下游多种目标蛋白传递,使后者细胞底物磷酸化,其生理作用在于可刺激细胞增殖,增强细胞存活能力。几乎所有的GIST都表达KIT蛋白,而且大都突变的KIT基因也保留了表达KIT蛋白的特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70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