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97
编号:13556949
李元文教授以“湿热化燥”“三辨一症”辨证思路治疗慢性唇炎经验(3)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1日 《世界中医药》 20197
     2017年6月12日二诊:患者口唇部潮红转淡,皲裂症状有所改善,脱屑减轻,皮损灼热、瘙痒缓解,近日工作压力增大,口干口苦,纳差,心烦、睡眠症状较前稍有改善,大便仍黏滞,小便可,舌暗,舌下络脉颜色变浅,苔黄白腻,脉弦滑。原方去栀子、石膏、苦参,生地黄改为20 g,当归、赤芍、牡丹皮、黄连均减为10 g,加柴胡10 g、香附10 g、合欢皮15 g。继服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分服。外治同前。2017年6月26日三诊:患者唇部肿胀明显消退,未见新发皲裂,原有皲裂已脱痂,脱屑减轻,未觉瘙痒、灼热,偶有口干,气短乏力,纳可,眠可,二便调,舌暗,舌下络脉改善,苔薄,脉弦细。于上方去黄连、白鲜皮,生地黄减为10 g,加生黄芪10 g。继服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分服。外治同前。后电话随访,皮损明显改善,无灼热瘙痒。嘱患者忌食辛辣、海鲜、羊肉等刺激性食物,避免接触过敏源,不适随诊。

    按:患者口唇部干燥、脱屑、肿胀、皲裂,伴有瘙痒及烧灼感,西医诊断为“慢性唇炎”,属于中医“唇风”范畴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04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