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2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189275
应用锥形束CT评价阻生尖牙正畸牵引前后牙槽骨的状态(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牟晓,邓锋,胡辉,宋锦璘
第1页

    参见附件(2257KB,3页)。

     1.2 材料:3M橡皮链;正畸测力计(杭州奥杰),一个大格是100g,每个大格有5小格,每小格是20g。

    1.3 方法:将20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10例。全部病例术前均拍摄CBCT影像。在牵引过程中,上颌弓丝以螺旋推簧保持间隙,从外科暴露手术开始,待埋伏阻生尖牙破龈后,再粘结托槽(如图1~3),A组以60g的牵引力,B组以150g的牵引力分别向牙体长轴方向做整体移动,到阻生牙完全排入牙弓结束,平均10个月,再拍摄一次CBCT影像。对埋伏牙每次施力之前均采用测力计测量牵引力的大小(如图4~5)。

    1.4 图像处理

    1.4.1 CBCT图像拍摄:所有患者均采用德国KAVO公司的CBCT机进行扫描。要求患者取端坐位,头部固定,受检者面部中线与地面垂直并与仪器的指示中线重叠,咬合平面与地面平行。扫描参数设定为电压120KV,电流47mA,切片间距0.25mm,影像像素为640mm×640mm。全部摄片均由同一名有3年以上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在相同的扫描参数下完成,重建结果以DICOM 3.0格式输出并保存。

    1.4.2 图像分析:扫描图像直接输入电脑,使用计算机软件InVivoDenta l5.0图像分析软件对所拍摄区域作任意需要的二维图像处理和三维图像重建。本实验为测量矫正前后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牙根长度及牙根周围骨密度的变化情况,定点步骤为:①第一步:首先确定矢状向,选择上颌尖牙牙长轴,并旋转至与地平线垂直(如图6~7);②第二步:沿上颌两侧尖牙长轴获得牙齿的断层图像,牙颈部至根尖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作为牙根长度,分别测量矫治前后上颌尖牙牙根长度(如图8~9);③第三步:选择牙根颈、根中、根尖作为测量点,所得数值的均值代表牙根周围骨密度,分别测量矫治前后上颌尖牙牙根周围骨密度值(如图10)。分别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的牙根长度及牙根周围骨密度值。骨密度测量值表示选中区域灰度与整体图像灰度的比值为相对值,无单位;牙根长度单位为mm。以上测量工作均由同一名观察者完成,所有数据测量3 次,取平均值。

    1.5 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对治疗前、后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的牙根长度及牙根周围骨密度值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二者是否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见表1~2)

    2.1 阻生尖牙以60g的力向牙体长轴方向做整体移动时,牙根长度、牙根周围骨密度与移动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2 以150g的力向牙体长轴方向做整体移动时,牙根长度、牙根周围骨密度与移动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上颌尖牙埋伏阻生若不处理可导致邻牙拥挤、错位,影响美观和功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患者对于牙齿健康及美观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近年来,CBCT因照射范围小、辐射低、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颌骨硬组织的细微结构[6]等特点,被广泛运用,其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和可靠性,参考点的选择具有可重复性,研究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正畸牵引联合外科手术开窗是目前治疗骨内埋伏阻生尖牙最常用的方法[7]。导萌术后炎症的存在会导致牙龈退缩和边缘骨丧失,引起牙根吸收及粘连,对牵引移动埋伏阻生尖牙是有害的,因此在矫治过程中应定期检查埋伏阻生尖牙的牙周情况,严格控制埋伏阻生尖牙的菌斑,避免和减少炎症的发生。正畸牙的移动取决于生物学反应[8],因此判断矫治力的大小很重要,最适当的矫治力应以不引起牙周膜血运障碍为宜。本研究采用60g矫治力引起的牙根周围骨密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采用150g矫治力引起的牙根周围骨密度变化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采用150g矫治力时尖牙受力较大,牙根周围骨密度降低,较易引起矫治牙的松动。从生物力学角度来说,上颌尖牙导萌应采用弱而持久的力进行牵引,以60g[9]为宜,可以减少边缘骨丧失和附着龈的退缩,牵引的速度不宜过快,以待牙周骨组织的改建及纤维束的重新排列。牵引方向为先将埋伏尖牙牵离阻生的位置,再向着埋伏阻生尖牙在牙列内的最后位置牵引[10]。

    牙根吸收是一个伴随正畸治疗的医源性问题,是正畸治疗中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正畸治疗导致牙根吸收的因素很多,在排除个体对牙根吸收敏感性的差异外,矫治力过大是发生牙根吸收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采用60g矫治力引起的牙根长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采用150g矫治力引起的牙根长度变化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正畸力的大小与牙根吸收程度呈正比[11]。有研究报道,间歇力比持续力引起的组织改建更明显,间歇力更符合细胞在生物体内的生理状态,有利于牙齿的健康,而组织细胞长时间受力可能加重牙根吸收。同样力值大小下的间断力所引起的牙根吸收比持续性力要小。在临床中应该提倡错牙合畸形的早期矫治,同时矫治中尽量使用轻力和间歇力,避免过长的矫治疗程。

    本研究表明,埋伏阻生尖牙在进行正畸治疗时,临床医生应注意使用合适大小的力量来移动牙齿,避免不必要的往返移动,最大程度地保证牙齿及牙周组织的健康,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郭 静,唐卫忠,汪大林.正畸牙移动的影响因素[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6,20(4):429-431.

    [2]方志欣.正畸治疗与牙根吸收研究进展[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6,20(3):318-320.

    [3]马志贵,樊林峰,房 兵.应用CBCT评价牙周病正畸治疗中牙槽骨状态的价值[J].上海口腔医学,2010,19(2):113-117.

    [4]Cantelmi P,Singer SR,Tamari K.Dental caries in an impacted mandibular second molar:using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to explain inconsistent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findings [J].Quintessence Int,2010,4l (8):627-630.

    [5]芮建功,周 杰,于志海.锥形束三维CT在埋伏阻生牙诊疗中的作用[J].上海口腔医学,2009,18(6):596-598.

    [6]Morin O,Gillis A,Chen J,et al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57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