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2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189384
人正常泌尿系上皮细胞系作为组织工程化尿道种子细胞的可行性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范微微,吕伟,范巨峰
第1页

    参见附件(2419KB,3页)。

     2.2 细胞鉴定: 应用两种鉴定方法予以鉴定。应用RT-PCR法检测第20代SV-HUC-1细胞中Vimentin和CK-18的mRNA表达。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到第20代SV-HUC-1细胞中CK-18的蛋白质表达(图2)。上述两项鉴定实验证实第20代SV-HUC-1细胞中Vimentin和CK-18的mRNA均表达,从而明确该细胞具有的SV-HUC-1细胞的标志蛋白表达。

    2.3 活细胞示踪:第20代SV-HUC-1细胞中加入活细胞示踪剂Cell TrackerTM Blue CMF2HC后,以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SV-HUC-1细胞生长良好(图3)。

    通过以上实验,证实了SV-HUC-1细胞能够正常生长传代20代,形态正常,能够表达泌尿系上皮细胞的标志蛋白,并能以活细胞的方式进行示踪和观察。

    3 讨论

    国内外有许多有关组织工程化尿道的研究,直接取自人体或动物的成体膀胱黏膜上皮细胞及尿道黏膜上皮细胞等泌尿系统上皮细胞是常用的种子细胞[1-8],也有选用表皮细胞者[9-10]。

    来自泌尿系统的上皮细胞无疑是最适用于尿道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但是由于直接取自人体或动物的成体泌尿系上皮细胞在经历若干代传代之后往往其性质发生较大变化,所以虽然个别作者报道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扩增的尿道黏膜上皮细胞用于组织工程化器官构建[11],但是大多数国内外在应用直接取自人体或动物的成体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进行研究时,其传代多为10代以内[1-10]。

    但是,有很多实验需要大量的细胞进行研究,需要进行大量传代而获得大量细胞;另有很多研究目的不在于种子细胞,而是集中注意力于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与材料的复合方面的研究,因此就需要找到一种可以反复传代而不发生变性的尿道黏膜上皮种子细胞,这是能够保证很多实验顺利进行下去的前提。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能绕过成体细胞难以大量传代的障碍,绕过种子细胞对于实验过程的干扰的方法。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考虑到应用SV-HUC-1细胞系,这种细胞来源于泌尿系上皮细胞,其特点在于能够无限传代下去。但是多次传代后SV-HUC-1细胞能够保持其原有性质吗?还适用于进行实验研究吗?本实验对于第20代SV-HUC-1细胞,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生长到其形态正常。并检测了第20代SV-HUC-1细胞的标志蛋白表达。应用RT-PCR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均检测到第20代SV-HUC-1细胞中Vimentin和CK-18的mRNA表达。应用研究活细胞示踪研究,在第20代SV-HUC-1细胞中加入活细胞示踪剂Cell Tracker? Blue CMF2HC后,以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发现SV-HUC-1细胞生长良好。

    通过以上实验,证实了SV-HUC-1细胞能够正常生长传代20代,形态正常,能够表达泌尿系上皮细胞的标志蛋白,并能以活细胞的方式进行示踪和观察。从这一角度为说,SV-HUC-1细胞系是适合作为尿道组织工程实验用的种子细胞。

    [参考文献]

    [1]张洁,李东,李健宁.膀胧粘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5,16(4):202-204.

    [2]李秋明,付宜鸣,申景岭,等.人尿道黏膜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J].解剖科学进展,2008,14(4):406-408,412.

    [3]智伟,杨志明,陈晓禾,等.犬膀胱平滑肌细胞的体外连续培养[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8,22(12):1476-1480.

    [4]韩平,杨志明,李秀群,等.犬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体外连续培养及生物学特征观察[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11):1238-1242.

    [5]符伟军,张秉鸿,张旭,等.尿道移行上皮细胞与生物可降解尿道支架体外复合培养的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8,23(6):468-474.

    [6]Cilento BG, Freeman MR, Schneck FX, et al. Phenotypic and cyto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bladder urothelia expanded in vitro[J]. J Urol, 1994, 152(8):665-670.

    [7]WEI Xin,LI Dao-bing,XU Feng,WANG Yan,ZHU Yu-chun,LI Hong and WANG Kun-jie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19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