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保健指南》 > 2019年第8期
编号:13448830
古人也会心理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19年8月1日 《养生保健指南》 2019年第8期
     我国古代医家很早就注意到语言的治病效应,名医华佗讲:“忧则宽之,怒则悦之,悲则和之,能通斯方,谓之良医。”这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思想一致。

    郁病怒激 《四川医林人物》载,青龙桥有位姓王的儒生,患病后喜欢独居暗室,不能接近灯火,家人请来名医李建昂诊治。李氏诊毕,并不写处方,而是索取王生昔日之文章,乱其句读,高声朗诵。王气愤已极,忘记了畏明的习惯,跑出来夺过文章,就灯而坐,指责李氏:“你不解句讀,为何在此高声嘶闹?”儒生一怒之后,郁闷得泄,病就好了。

    眼病意移《仪真县志》载,李瞻,以眼科著名。曾有一人眼睛红肿疼痛,心焦如火,药而不效。李瞻了解病情后对他说:“治你的眼睛并不难,然而邪毒将要流注到股部。”那位病人把注意力都转移到股部,到第三天,李瞻用一味药就把眼病治好了。当然,股部也没有发病。事后,李瞻解释说:“性子急的人得病,总想很快就好,事实上越急病越难好。此人火毒上攻于目,移其意以忧下,病就治好了。”

    喜病恐胜 《洄溪医书》载,某人新考上状元,告假返乡,途中忽然病倒,请一位名医诊治,医生看后说:“你的病治不好了,七天内就要死。”新状元垂头丧气,日夜兼程赶回家里,七天后安然无恙。其仆人进言说:“那位医生有一封信,要我到家后交给你。”拆开后,信中讲到:“公自及第后,大喜伤心,非药力所能愈,故仆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今无妨矣。”

    疑病释疑 《太平广记》载,唐代京城有位名医,医术十分高明。一少妇误食一虫,即疑心虫在腹中食其脏腑,自此成疾。这位医生弄清病因,就叫来病人的贴身仆人,悄悄对她说:“我今天用药使她吐泻,你拿盘盂接时,就说有一小虾样的东西吐出。”仆人遵从医生的吩咐而行,这位少妇的病就好了。, 百拇医药(倪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