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人人健康》 > 2010年第17期
编号:11950406
秋季养生(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日 《人人健康》 2010年第17期
     2.冷水浴

    秋高气爽,气温、水温、体温比较接近。冷水对人体的刺激较小,所以此时最适宜开始冷水浴。冷水浴健身可以提高身体对寒冷的快速适应力,不易患因着凉而起的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同时,冷水浴会促进皮肤与内脏间的血液循环,预防血管硬化及因此而引起的疾病,如冠心病及高血压病等。

    冷水浴还能使内脏血管包括消化道血管内血流量增多,增强消化系统功能。冷水浴锻炼前应先热身,如出汗时应待汗干或用毛巾擦干后才可入浴,然后用双手快速地摩擦全身,从身体到四肢,由上而下,均匀摩擦,用力适度。感觉发热时,可将冷水先抹在脸、手臂和大腿等处,或将毛巾放入冷水中拧干后擦身体,让身体由不适应逐步转为适应。当身体能够适应时,便可直接用冷水进行冲洗,边冲边摩擦。冲洗时间一般为10分钟(冬天为5 分钟)左右,以身体能够适应为宜。

    浴后迅速用干毛巾擦干,穿上宽松衣服,并用双手摩擦身体关节部位,以预防关节炎。冷水浴不宜在寒冷天突然开始;临餐前、饥饿时、刚吃完饭都不宜洗冷水浴。
, 百拇医药
    当然,冷水浴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洗的。高血压患者洗冷水浴,血管会急剧收缩,大量血液涌回内脏,使本来就高的血压更高,严重者会使脑血管破裂、出血、中风、昏迷甚至死亡。

    坐骨神经痛及其他神经痛的人也不要洗冷水浴。因为神经受寒受凉后,疼痛会更加剧烈。

    患有寒冷性荨麻疹、冬季瘙痒症的人,在疾病发作期间不要洗冷水浴。不发作时如想锻炼皮肤,可采取逐步降温法,即最初洗热水浴,逐渐改为温水浴,再渐渐降低水温,直到水温能够耐受为止。

    3.运动禁忌

    秋日清晨气温低,锻炼时不可穿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人体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降低,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调控能力下降,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
, http://www.100md.com
    锻炼时,衣服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待身体发热后,再脱下多余的衣服。锻炼后不要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药物养生

    秋季气候干燥,肝气旺盛,脾气虚弱,脾胃易受影响,所以秋季药补的基本原则应以滋润为主,忌耗散,辅以补养气血。常用药物有:西洋参、沙参、芡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干地黄等。除上述几味药外,秋季药补还可选用一些中成药,如:黄精糖浆、复方蜂乳、雪蛤参精、复方胎盘片、人参健脾丸、生脉饮、玉灵膏等。上述各种中成药,均有消除燥热对人体危害的功效,即使没有口干、舌燥等症,亦可少量服用,以达到养生目的。

    秋季气候干燥,气温多变,加之夏天人们的体力、精力消耗较大,体质相对较弱,所以要高度重视秋季疾病预防。

    1.疟疾的防治

, 百拇医药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夏秋季节最常见的传染病,其病原体是寄生在人体肝细胞和红血球中的疟原虫,其传播者主要是蚊子。疟疾发病的主要症状是发冷、发抖,持续几分钟左右就开始发高烧,热度可以高达40℃,大约经过3~4小时大出汗,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除了发冷、发烧以外,病人常感到无力、疲乏、头晕,不想吃东西。若是小孩,有时可出现抽风。重症疟疾病人,可能昏迷、说胡话、脖硬,甚至危及生命。对于疟疾的预防,关键是要做好防蚊灭蚊。应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居室要挂好门帘、窗纱,晚上睡觉时放下蚊帐;可喷洒灭蚊剂,也可点蚊香灭蚊片及艾蒿等;还可口服些维生素B1。同时,要注意个人防护,在傍晚时开始穿长袖衣裤,裸露部分涂敷驱蚊剂,睡觉时应注意避免身体紧贴蚊帐。

    2.支气管哮喘的防治

    哮喘属于过敏性疾病,它的发作多半是季节性的,每年夏末秋初开始发作,仲秋季节发展到高峰,寒冬腊月减缓。这种病各种年龄、不同性别都可患,且易反复发作,平均患病率为2%。哮喘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反复咳嗽、胸闷、连续喷嚏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急喘。因为痰黏稠,不易咳出,患者往往被迫坐起。严重者可出现嘴唇及指甲青紫、四肢厥冷、出汗、心跳快等症状。发作时间从几分钟到数天不等。哮喘是一种容易发作的慢性病,因此哮喘者在缓解期要积极预防。
, 百拇医药
    首先要尽量避开过敏源。常见的过敏源有风媒花粉(枸树、蓖麻、蒿草等)、霉菌孢子、螨、某些生产性粉尘(如棉尘、蚕蛾、粉尘、山药粉)等;若哮喘病人知道自己对什么过敏,就应尽量避而远之。

    其次要暑天治疗:从小暑至立秋,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治疗,可以使患者阳气充实,增强抗病能力。

    3.慢性咽炎的防治

    秋天之所以要特别重视对咽喉炎的防治是因为秋天气候多晴少雨、气候干燥。咽炎若在急性期得不到彻底治疗,就会变成慢性咽炎。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为耳鼻喉科常见病。慢性咽炎的主要症状为咽部干燥而痛、咽部暗红,多由阴虚、虚火上灼所致,防治上宜滋阴清热,清咽喉,可用药物防治,如用麦冬3 g、甘草1.5 g、金银花3 g、乌梅3 g、青果3 g,以开水泡,经常服用。在饮食上应常吃绿豆饮或雪梨浆。
, http://www.100md.com
    4.心血管病的预防

    秋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据有关资料报告,秋末冬初时节,脑血栓、脑溢血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季节。由于天气变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心血管病人要坚持服药,坚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感冒等,以避免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

    精神调养

    秋季,在精神调养上也应顺应季节特点,以“收”为要,做到“心境宁静”,这样才会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才能适应秋天的特征。

    如何才能保持心境清静呢?简单地说,就是要“清心寡欲”。私心太重、嗜欲不止会破坏神气的清静。在现实生活中,则要求人们把精力多用在工作上,而不要“争名在朝,争利于市”,多做好事,多做奉献。另外,秋天固然天高云淡,硕果累累,令人愉悦,但难免也有“凄风苦雨”。自然界的秋风、秋雨常令人心生秋愁。尤其是老年人,常有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如果遇上不称心的事,极易导致心情抑郁。研究证明,在人的大脑中,有个称作松果体的腺体,分泌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入睡,可使人产生消沉抑郁之感,而阳光可使褪黑激素分泌减少。同时,褪黑激素还有抑制人体内其他激素(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作用,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相对减少,会使细胞懒散瘫痪,从而使人们情绪低沉,多愁善感。
, http://www.100md.com
    为此,古人认为秋季的精神养生应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保持心神的内敛,使心气平和。为什么说我们秋天会感觉到悲伤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的人一看到叶子枯了、树枝枯了,叶子落下,就开始流泪。这就是秋天的感觉,又是悲,又是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呢?心神没收回去,还在外面张扬,还在外面奔放,这时候就会受到天地之气的感应,使人情绪低落。所以,秋季是抑郁症加重和高发的季节。有个朋友,很有文采,博客写的很好,也很会挣钱,但就是多愁善感。她说一看到落叶就会不由自主地流泪。

    中医专家让她喝生姜红糖汤,就是用生姜熬汤,再加上红糖。她一喝泪就止住了,就好了。这就是身心,身体不好导致心情不好。所以,我们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变化,或外出秋游,登高赏景,令心旷神怡;或静以练气,收敛心神,保持内心宁静;或多接受阳光照射,转移低落情绪。, 百拇医药(石成长)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