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2期
编号:10399207
母乳性黄疸60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2期
     【摘要】 目的 分析母乳性黄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观察其愈后效果。方法 对本院2000年2月~2002年10月收治的104例黄疸患儿中确诊为母乳性黄疸的60例患儿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母乳性黄疸病因是多元性的,治疗方法以停止母乳喂养、蓝光疗法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主要目的是增加胆红素的排泄,减少其肝肠循环。结论 母乳性黄疸的愈后良好,很少发生神经系统伤残。

    关键词 母乳性黄疸 诊断 治疗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2-1828-01

    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iaundice)由美国人Arias于1960年首先报道 [1] ,是临床多发病和常发病。我院儿科2000年2月~2002年10月收治104例黄疸患儿,其中60例确诊为母乳性黄疸,发病率为57.7%,现分析如下。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儿中男39例,占65%,女21例,占35%,均为足月儿,平均体重3kg。自然分娩14例,占23.3%,剖宫产46例,占76.7%。患儿除黄疸外无其他病理性症状、体征,均分娩后半小时起实施全母乳喂养。

    1.2 临床特点 患儿就诊时间最短15天,最长45天。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与躯干,部分黄疸的颜色较鲜明,有光泽,呈橘黄色与金黄色,部分黄疸夹有暗绿色。患儿精神均好,纯母乳喂养食欲好,生长发育正常,无肝脾肿大,经皮测血胆红素总量(17.9±4.5)mg/dl(306.1±77.0mmol/L)。

    1.3 治疗方法 (1)停止母乳喂养3~5天,其中停喂母乳1~4天后,胆红素可降低50%以上,则复喂母乳以明确诊断。在暂停母乳期间,宜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以便新生儿黄疸消退后继续母乳喂养。(2)蓝光疗法。分单面光疗法和双面光疗法,因双面光疗效好,目前一般均采用双面光。光疗总瓦数为200~400W,分连续或间断照射,后者照6~12h后 [2] ,停止2~4h后再照。照射过程中注意补充水分和防止灼伤。(3)药物疗法。一般采用茵栀黄10ml加10%葡萄糖静脉用药。严重时采用酶诱导剂等。
, 百拇医药
    2 结果

    60例患儿平均治疗7天,血胆红素降至安全范围痊愈。

    3 讨论

    过去报道母乳性黄疸占母乳喂养的0.5%~2%,后来的报道高达30%。经过我们观察,发现发病率在50%左右。母乳性黄疸的原因尚不确切,目前认为,孕产妇营养摄入过量、产前用催产素、剖宫产等可加重新生儿黄疸。母乳喂养在早期由于孕产妇营养摄入过量,奶量分泌少,或由于剖宫引起产妇疼痛不适,母乳喂养量少,早期新生儿热量摄入不足,肠蠕动较慢,致使肝脏摄取胆红素能力不足。再加上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使肠壁吸收胆红素量增多,从而使其肝肠循环增加 [3] 。另外,母乳中脂肪酶活性很高,使乳汁中甘油三酯水解增加,游离脂肪酸水平增高,从而抑制了新生儿VDPGT的活性。催产素的抗利尿作用可引起红细胞渗透性肿胀,从而导致红细胞脆性增加及破坏加速,使胆红素产生增多 [4] 。蓝光的波长在425~475nm之间,而胆红素所吸收的波长在450~460nm且作用最强,故临床一般采用蓝光治疗,主要是由于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使不水溶的IxaZ型转化成水溶的异构IxaE型,经胆汁排泄到肠腔或由尿排出。茵栀黄是以清热利胆加强胆红素排泄分解的作用减少肝肠循环,降低胆红素以达到退黄的目的。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赵静,陈丽,陈辉.302例母乳性黄疸患儿疗效、观察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3,18(4):226.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49-250.

    3 Lascari AD.Breast-feeding jaundice.In:NelsonNM.Current therapy in neonatal-perinatal medicine-2.2nded.Philadelphia:B CDecker Inc,1991,186.

    4 SouzaSWD,Macfarlance T,Richards B.The effect of oxytocin in induced Iabour on neonatal jaundice.Br J Obstet Gynaecol,1979,86:133.

    作者单位:432100湖北省孝感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编辑 小川), 百拇医药(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