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21期
编号:10391918
重度烧伤休克的抢救与护理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21期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21-3033-02

    患者由于遭受烧伤打击,组织液急剧外渗,造成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发生以微循环血流障碍为特征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和急性肺损伤即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1] 。我院自1988年7月~2003年7月收治576例总面积30%以上的烧伤休克患者,经积极治疗抢救,休克复苏率明显上升。现将抢救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76例中,男396例,女180例,年龄18~55岁,平均32.5岁,平素体健。致伤原因:单纯火焰烧伤512例,化学烧伤64例;其中合并吸入性损伤120例,合并内脏损伤出血者9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20例;受伤至来院时间0.5~34h,平均8h;平稳复苏572例,休克期死亡4例。

, 百拇医药     2 抢救与护理

    2.1 迅速准确判断病情 [2] 烧伤休克是烧伤后血浆急剧丢失而继发的病理变化,伤后6~8h达高峰,休克程度随烧伤面积和伤后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且重度烧伤往往合并吸入性损伤和复合外伤,如腹部闭合性损伤、骨折或脏器破裂大出血等,患者休克难以复苏或迅速进入休克加重状态。在积极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应迅速判断是否有吸入性损伤及程度、是否合并复合外伤,尽快明确诊断。明显有吸入性损伤者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必要时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以改善供氧情况。外源性出血,可应用止血带,无菌敷料填塞加压包扎止血,大血管出血可先行结扎止血。腹部闭合性损伤合并实质脏器或空腔脏器破裂出血时,早期的腹部穿刺或诊断性腹腔冲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胸、腹、脑闭合性损伤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生命体征、血压、红细胞压积等,同时迅速准备手术治疗。对胸部创伤造成的开放性气胸,用无菌棉垫封闭伤处,使开放性气胸转成闭合性气胸再处理,张力性气胸应立即自胸前壁第3肋间插入大号针头减压并置入闭式引流管。多发性骨折患者要尽量减少搬动。
, 百拇医药
    2.2 积极扩充血容量 补充血容量是抢救烧伤休克患者的有效措施,使用留置针或静脉切开,选择大静脉,多通道快速补液,保证供血浆、供液及药物的输入 [3] 。伴有严重失血性休克者,在快速补液的同时应做交叉配血及电解质、血糖的监测,做好血型及Rh因子鉴定。必要时实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快速补液、输血。如患者出现胸部紧迫感和呼吸急促,要警惕吸入性损伤或心脏负荷过重,发生急性损伤、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2.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吸入性损伤或消化道出血和创伤性出血早期因表现不明显,往往被忽略,急性期应每小时测量并记录血压、脉搏、呼吸、尿量、血氧饱和度1次,必要时做血气分析;生命体征的变化是休克加重的反映,以血压、呼吸、尿量为敏感。休克早期机体处于代偿期,脑组织缺氧不明显,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不合作。护士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休克加重早期征兆。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出冷汗、脉压小,是休克加重的表现,应及时治疗、控制病情恶化。
, 百拇医药
    2.4 心理护理 由于意外伤害,患者身体精神均受到严重创伤,护士应关心同情患者,在紧急抢救时,忙而不乱,沉着冷静,操作准确迅速,同时安慰患者,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3 体会

    通过对576例烧伤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572例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和护理,治愈出院,4例因伤势严重,时间过长,到医院后已无呼吸、血压,经抢救心肺复 苏无效死亡。通过上述患者的抢救,我们体会到,做为一名护士,必须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熟练的抢救技能和迅速、准确、有效的判断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控制出血,及早补足血容量,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改善微循环,使血压维持在120/80mmHg左右 [4] 。抗休克治疗的同时迅速准备手术,祛除病因,抢救生命,做好心电监护,随时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提高急诊救护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 百拇医药
    1 黎鳌.烧伤治疗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64.

    2 沈戈,江观玉.新世纪国内SIRS和MODS防治研究的反思与展望.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1:520-522.

    3 景炳文.急症急救学.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5,115.

    4 石美参,熊汝成,李就儒,等.实用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41.

    作者单位:300222天津市第四医院烧伤科

    (编辑曲 全), http://www.100md.com(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