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胡超伟圆利针疗法 > 正文
编号:12308805
胡超伟圆利针疗法病例论文.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92kb)。

    专家介绍

    胡超伟,男,汉族,生于一九七一年,湖北省咸宁市人,康复医学本科学历,现就职于荆门市康复医院,任康复科主任。

    做为一名新时代的针灸医师,胡超伟拥有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

    胡超伟同志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八荣八耻"重要思想。曾多次向单位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做为荆门市康复医院康复科主任,胡超伟带领科室同事们一起努力拼搏,团结奋进,使康复科成为康复医院最大的科室,同时也是全院乃至全市最具特色的医疗科室,为荆门市康复医院的发展,为荆门医疗事业的发展,为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医疗事业的发展,将传承几千年的中医学术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是胡超伟毕生的追求。胡超伟长期坚持从事针炙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治疗小儿脑瘫、神经性头痛、腰椎间盘突出、慢性胃病、胃下垂、乳腺增生、下肢静脉曲张、肩周炎等20多种经疑难杂症颇有研究,对临床多种慢性常见病及疑难病更有独到的见解,强调"辨证施治,因病施针",将中西医疗法及各种针炙工具在临床运用中达到完美结合。每天诊流量达百余人次,求治病人的痊愈率达95%以上。胡医生在针灸诊疗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但他从不敝帚自珍,稍有些经验心得就著作成文,投递到医学刊物上发表,近年来,他笔耕不辍在《中国针灸》、美国《中华现代医学》等权威性中医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不少首创的观点被国内外同行认可。最近,胡超伟通过自己对中医针灸的传统取穴方法结合西医的解剖学知识撰写了《圆利针疗法》一书,获得了医学界的好评。

    除了精湛的技艺,胡超伟还继承了中医学术里良好的医德。在诊疗过程中,他善待病人,从不多收费、滥收费,经常为一些经济条件困难的病患减免诊疗费用,还经常为一些不良于行的病患提供上门诊疗服务;积极响应医院号召,参加各种义诊活动;多次为贫困地区和受灾地区捐款捐物。胡超伟的敬业精神也让人感佩,除了一些节日,他全年没有一个完整的休息日,每天工作七小时以上。

    凭借着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胡超伟医生2002年被中华传统医学会授予"中华名医"称号并入选《中华名医大辞典》。

    发表论文:

    1、《经验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获湖北省民政康复医学会三等奖。

    2、《牵伸状态下,运用合谷刺治疗梨状肌损伤》发表于《中国针灸》杂志,2003;(1):36

    3、《火鍉针点刺治疗口腔溃疡》发表于《中国针灸》杂志 2002;(10):686

    4、《据功能受限方向针刺治疗落枕》发表于《中国针灸》杂志 2000;(6);354

    5、《针刺膝眼穴治疗痛经60例》发表于《中国针灸》杂志 2001;(11);670

    6、《圆利针三点三通法治疗髂胫未投伤72例》发表于《中国针灸》杂志 2004年

    7、《论肺治膝关节内侧痛》发表于《美国中华现代医学》杂志 2000;(6):53

    专 著:

    《圆利针疗法》一书由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

    《圆利针疗法》

    前言

    我在针灸临床中,对软组织损伤一类的疾病,运用毫针选穴治疗,无论是疗效或疗程上都不尽人意,有的疾病近期疗效满意而远期疗效不满意,有的疾病疗效要经过多次治疗甚至是几十次的治疗才能体现,我们经常看到某某名家的临床治验录,而我们实际运用时则达不到名家的疗效。总之不管是针灸选穴理论,还是针刺手法上都不易被掌握,尤其是针刺手法,同一穴位,每个人的手法操作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说明手法上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针灸选穴理论上是否一致呢?我们经常看见不同的针灸医家在治疗同一种病时,各家所选的穴位都不尽相同,这一点因其各家之间对疾病的认识上不一致所造成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同病异治,但这对我们学针灸的人来说有些无所适从。

    我们知道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在针灸临床中占相当大的一部分,软组织损伤疾病的治疗疗效关系着每一个针灸医生的生存与发展,有没有一种选穴简单而手法操作容易的针刺方法来解决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呢?下面是我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结合中西医学知识而开发出的一种针灸疗法--圆利针疗法。

    在古代"九针"圆利针的针具形态在《灵枢?九针论》中这样描述,"圆利针,取法于氂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其针形如长牦,针尖部略大而针身反而小。古人这样设计,自有他的道理,就其形态而言,笔者认为圆利针的设计比一般针要粗,在针刺治疗时,在对针体的周围形成一个挤压,通过调整局部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达到止痛的目的,而目前我们采用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其本质也都是通过机械压力,对操作部位进行挤压按揉,引起生理学或生物化学的反应,来达到治疗目的的。圆利针在用途上《灵枢?官针》云:"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灵枢?九针论》亦云"主取痈痹也。"而痈痹针刺的主要刺法在痛点针刺,即针灸医学的阿是穴疗法。痈肿的治疗目的是扩大针孔而排脓血,痹症的治疗之意又是什么呢?根据以上的疑问结合现代疼痛解剖学的分析,痹症疼痛点多在骨突附近,即肌肉韧带的附着点。而现代医学证明韧带、筋膜对切割、穿透损伤不敏感,而对挤压,与内脏平滑肌一样十分敏感。当圆利针针刺时,粗大的针体刺入机体后,对肌肉、韧带、筋膜形成一个挤压,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使排列紊乱的肌细胞迅速整合,使肌肉韧带的痉挛状态立即得以松解。基于以上认识与思考结合现代毫针的形态学,从而将古代圆利针针形改为现代毫针针形,使针体比古代圆利针针体小,比现代毫针针体略粗的一种新形针灸工具。这样既没有古代圆利针针刺时剧烈的疼痛感又保留了古代圆利针的粗大特点和治病原理,从而更易为临床患者所接受。

    在针刺点的选取上结合现代运动医学和解剖学理论,找出引起疼痛的参与肌群中,最易劳损的肌肉;(一般同一动作的参与肌群中,肌块较小的肌肉较易劳损和因解剖关系,一个附着点的两块功能不一致的肌肉,反复不同步的收缩也易发生摩擦劳损)。临床上疼痛点一般在肌肉的起点、中点或止点上,值得说明的是临床上肌肉的这三点不一定都会有压痛,但治疗时都应选用。而中医传统阿是穴针刺法是以痛为俞,哪疼就针哪,以达到缓痉散结、理气止痛之效,所以运用圆利针针刺以上三点,在临床运用上也有立竿见影之效。

    《灵枢?官针》云:"凡刺有五,以应五藏"这点从五脏应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成的五种刺法,《灵枢?官针》云:"合谷刺者,左右鸡爪,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而软组织损伤之疼痛多为脾虚气弱、肌肉筋脉失养之症,病位在脾,合谷刺应合了脾气,从而达到祛肌痹、缓拘挛的目的。圆利针在刺法上运用扇形刺,其刺法上与合谷刺相一致,所以其治法有松解痉挛也就是中医学的祛肌痹、缓拘挛的作用。

    本书将西医运动医学、解剖学、中医针灸理论有机结合。为临床提供一种全新的中西医结合的疼痛新疗法,对疼痛病的针灸治疗无论从选穴还是操作上更易为临床医生所掌握,疗效上更加确切,为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病的针灸临床又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9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