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健康解读
编号:11756155
治不好病源于治不了命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26日 《当代健康报》 2009.03.26
治不好病源于治不了命
治不好病源于治不了命

     中医自古就有“治得了病治不了命”的说法。什么是病,什么是命,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些,人们在对待疾病的过程中才能够演对角色,摆正态度,才能够正确对待生命本身。

    ◎ 本报记者 晨露

    中医自古就有“治得了病治不了命”的说法,时至今日,似乎这句话更加适用于我们面对的现代医学。医生过多地依赖医疗检查,过分着眼于疾病,而忽略病人本身;患者过分依赖医生,把生命完全交给医生定夺,而忽视甚至不承认自身的抗病能力;现代医学“急功近利”,过分追逐消灭病菌、病毒,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无视人体能够带病长寿的能力……治病治不了命,什么是病,什么是命,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些,人们在对待疾病的过程中才能够演对角色,摆正态度,才能够正确对待生命本身。

    医 生:知道病人是怎么死的不知道患者是怎么活的

    《问中医几度秋凉》的作者艾宁讲过这样一件事:与一个朋友喝酒,庆祝她“出舱”五周年。“出舱”是出无菌舱,她做了干细胞移植,按当下的医学理论,干细胞移植五年后,存活率就大了,所以我们庆祝。回顾与她一起“出舱”的九个人,如今只剩两个了。另一个排异反应很剧烈,很痛苦。我陪朋友复查时见过她的主治医生,我很佩服这位医生。当我和朋友感谢医生的救命之恩时,医生说,患者之所以活命,有三个因素:“一个好的医生遇到了一个好的病人再加上好的运气。”顶尖级的西医同中医的医学观反倒是相通的。为此我不由得想起另外一个专治绝症的权威医生。他说他给人治病就是摸索:“我知道我的病人是怎么死的,可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活的。”所以在这个医生手中活了的病人,这个医生从不敢认为是自己医治的结果。
, http://www.100md.com
    作为医生,不能够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救活了患者,而只知道自己的病人是怎么死的,这无疑是一种悲哀。有这种感受的医生,并不只是一两个。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动了一场“抗癌战争”,宣布要在最短的时间里“降低癌症的发病率”。但已经公布的一份美国资料说:“宣战”至今已三十多年,光调查研究就花费350亿美元,死了800万癌症患者,治病花了一万亿美元,依然和三十多年前一样,连治疗癌症的门儿都没找到。癌症的发病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升高!答案其实就在“以疾病为中心”的当代主流医学模式上。一味“以疾病为中心”,把医疗保健经费的绝大部分花在解决疾病上,忽视了使健康人不得病,使亚健康人群不发展成病人的工作,这在方向上就产生了偏差。而正是这方向上的偏差,造成了众多“治病”的医生没有“救人”的感觉。

    患 者:我的名字叫病人进了医院就无“我”

    一个胆结石患者住进医院,他不再是某某某,而是某医院肝胆内科病房多少号病人。患者到了医院,也绝对扮演起病人的角色:“医生我还要碎几次石?”“大夫,我能不能喝矿泉水?”“大夫,我碎石完了不疼了是不是以后就不会再犯了?”所有的患者都成了医生的学生,变得无知起来。住进医院的患者把身体和生命都交给了医生,并相信医院就是保险箱。
, 百拇医药
    身体的健康不仅仅是医生的事,更是自己的事。在中医诊断中,“我”的成分很重,不仅强调医生的“我”,也强调病人的“我”。而在现代医学中,CT片中几乎不含“我”的成分,仪器和医生之间的区别不明显,医生的个性色彩几乎被抹杀。现代研究证明,在疾病的治疗中,药物的作用仅占1/6,其他5/6的作用在于人自身的能动性。而“疾病医学”恰恰把这5/6给抛弃了,他们只专注于剩余的1/6的研究,讲求病从何来,以物理化学方法来研究医学。目前,不论是国家、医院还是个人,对于健康的投资绝大部分用于了疾病的治疗。事实上,影响个人健康的因素取决于4个方面:遗传(基因)因素、环境因素、医疗服务和生活方式。其中,生活方式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占到全部因素的60%;而医疗服务对个人健康的影响仅占8%。这就提示我们,要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把有限的健康投资用于个人健康保护,而不是疾病的治疗,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个人的身体健康。

    不能只治病而不治命

    医学有两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治病只是短期的,通过医疗短期手段达到人体恢复平衡的状态。防病,姑且可以理解为治命,也就是在没有病症的同时维持人体的一种平衡状态。我国著名的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说,预防是医学的首要原则,医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群体的健康,而不仅仅是治病。第72届美国心脏学会年会主席的开幕词有这样一段话令人难忘:“病人得病后才找医生,医生能给予的帮助很有限。即使治好了,病人也不能恢复到和得病前一样的状态。”
, 百拇医药
    目前医学的发展趋势,正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医学”。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而治未病不仅对个人健康有益,也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曾有数据显示,我国花在卫生资源上的消耗约6140亿元人民币,可慢性病发病率、死亡率却年年攀升,这跟忽视预防有很大关系。国家“九五”攻关研究表明,把1元钱花在预防上,可以节省8.59元药费,还能相应节省约100元的抢救费、误工损失、陪护费等。

    正如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基础理论研究所原副所长陆广莘所说,我们看美国的医疗费用,非常惊人。当年克林顿上台时,年医疗费用是9300亿美元,现在将近20000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全年国民经济收入,何况美国还有4600万人没有享受到医疗保险。前一阵子英国有几千名医生上街游行,反对政府削减医疗投资。如果不去发现人自身的痊愈能力,在现有努力找病的医疗模式下,哪个国家都赔不起。中医承认三分治,七分养,就是说在治疗、防病上,可以发挥30%的功能,还有70%是靠病人。中医并非万能,所有医学都不是万能的,真正治好病的是人的自我调节能力。
, 百拇医药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陶祖莱明确表示,只有“治未病”的医学才是经济上供得起,可持续的医学。济南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贺倩介绍说,“治未病”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未病先防”是在没生病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养生保健方法,提高机体抗病防病能力,保证身体处于最佳状态。“欲病救萌”是当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或心理处于焦虑、紧张、压抑等非健康状态时,通过推拿、针灸、足疗、音乐疗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非药物疗法,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既病防变”是指对于已经患有某种疾病的人,通过对疾病的系统研究,预知疾病下一步的发展规律,事先采取措施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愈后防复”则是通过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生活方式、服药方法、锻炼种类、锻炼强度的指导,教其学会对疾病进行自我监测,控制、减少疾病复发的频率和程度。

    据介绍,在“治未病”中,中医的服务对象将由病人拓展为亚健康和健康人群,服务范围由医疗拓展到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领域。在接受健康查体的同时,接受中医的体质辨识,通过中医辨证、心理评估、亚健康状态评估等方法,融合现代医学的各种检查手段,对受检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评估。为其制定详细的个体化调养方案,包括起居调养、药膳食疗、情志调节、动静养生和经络俞穴按摩保健等,从而达到“未病先防”、维护健康的目的。
, 百拇医药
    百家论道

    艾宁(《论中医几度秋凉》作者):20岁的病人好治,80岁的病人任谁也难以妙手回春,因为他本身已是秋了,无春可回。中医在医的过程中强调病人的作用,淡化医的作用。西医的着眼点是在“病”上,而中医的落脚点是在“命”上。有“命”,“病”尚可治,没“命”,便是华佗再世也回天无力。为了攻“病”便是攻了“命”也在所不惜的做法,中医当然是反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有时的确是反对治“病”的。“治病治不了命”这句话是说病可治而命不可治,命只能保。便是治不了的病,病到让人全身瘫痪,也不一定要人命,而非要治这样的病很可能就要了人的命。作为科学,应该不仅能解释一般现象,还应能解释特殊现象。中医认为,人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中医是把物质作为第一性的了,然而中医又认为,神为形之主,神统摄着人的身体。从这一点上看,中医又无比强调精神的重要作用。神以精血为基,精血为阳气之依归,阳气在人体中的升降运行才是人的生命,而“命”才是人的最本质特征。
, 百拇医药
    张熙增(北京保护健康协会会长):人具有相当大的能动性。在疾病的治疗中,药物的作用仅占1/6,其他5/6的作用在于人自身的能动性。而“疾病医学”恰恰把这5/6给抛弃了,他们只专注于剩余的1/6的研究,讲求病从何来,以物理化学方法来研究医学。

    陆广莘(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基础理论研究所原副所长):我从养生角度告诉大家,不要误以为医生必须开药,必须要求病人非打针不可。要站在健康医学的角度,治病于未病。中医实际上是养生医学,是关于“生”的医学,但中医在百年来经受了种种灾难,以至于有废医存药的现状。医生在这里已经不起作用了,以为治好病的就是药物和科技。我看现代西医也是在走废医存药的道路,医生也退步了:只看到各种检验,化验结果,就开药了。看病的对象人没有了,目中无人,目无全人,这是很危险的。

    樊正伦(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研究室主任):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就是说生命的元气是父母给的,爸爸妈妈身体都特别好,才给你一个完整的生命。这个元气在后天要不断补充,元气耗尽人就走了。中医观点看,元气是定数,就像从煤气公司取来的煤气罐,有的装得很满,有的是半罐,有的是多半罐。这个煤气罐如果很满,但是火门24小时开着,寿命也不会长,元气耗尽那天,就是你离开世界那天。如果元气可补,秦始皇、汉武帝都不用走,高僧大德们都不用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走是一定的。寿命是什么?是火门,把火门调整好,顺四时、节饮食、调情志、慎医药,尽管父母给你半罐,您也能颐养天年。治病救不了命,元气耗尽时用人参堆着也救不了。
, http://www.100md.com
    陈凯先(中科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开始进一步征服心脑血管、癌症等重大非传染性疾病,虽然进展显著但始终没有重大突破。以死亡率居前三位的心脏病、癌症、脑血管病为例,包括遗传在内的人的生物学因素分别为25%、29%和21%,而生活方式和行为则占54%、25%和50%,环境因素则分别占9%、24%和22%。WHO的全球调查更表明,对于人的健康和寿命来说,生活方式和行为起主导作用,占60%;环境因素次之,占17%,遗传因素占15%,医疗服务条件仅占8%。可见医生能做的实在不多,最重要的还在于人们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能够让人延年益寿的根本。

    面对“治病治不了命”这一命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希望上述看法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更多的人思考如何对待生命,思考如何看待疾病。欢迎您来电、来稿,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