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方剂心得十讲 > 正文
编号:11611418
《方劑心得十講》~第02讲 治气、理血、补养的方剂.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71kb)。

    《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着

    ~第2讲 治气、理血、补养的方剂

    人体有形的躯体,须赖无形的气而生存(气与人体相对而言,气无形,体有形),有气则生,无气则亡,故前人曾说: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人体中的气又有种种的不同,如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等。前人曾说:胸中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矣。可见,气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人的生命全赖阴阳气血之生化不息,阴主血,血盛则形充,阳主气,气全则神旺。人体血盛则七窍通灵,四肢能用,筋骨柔和,肌肉丰盛,脏腑得滋,经络得荣,神魄安,颜色润,营卫充,津液通,二便条顺。故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然而,血化于气而成于阴,气虚固不能生血,但阳亢又最能伤阴。医者须洞察此阴阳盈虚、血气生化的机理而调之。故前人制有治气类、理血类的方剂以治理气血之病。

    人体阴平阳秘,气血调和,则体健神旺,不生疾病。但人体可因受六淫、七情、痰饮、虫积等致病因素的干扰,而致阴阳失调,气血乘常,则疾病丛生。因而阴阳受损,气血不足,而成种种虚证。此时,须用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品进行调补,故前人有补养类方剂的制作。 本讲将介绍临床常用具有治气、理血、补养作用的方剂。

    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

    瓜蒌30~40克(原一枚)捣碎、薤白9~15克(原半斤)、白酒500~700毫升(原七升),关于白酒,近人多用米醋或黄(米)酒。古白酒力薄,故用量可大,今醋、酒浓厚,用量须减。

    古人原来的煎服法是把以上三味,一同煮取约400毫升,分为两次服用。但现在一般都是用水煎前两味,取药汁约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用时,再兑入米醋(据考证,古之白酒,即今之米醋)20~30毫升(有的人则用黄酒。我在临床上,二者都用过,但用醋效果较优)。

    此方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的第一张药方。主治胸痹,症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即"阳微阴弦"之意)者。以本方为主随证加减,治疗胸痹、心痛,确有良效。故自汉至今,瓜蒌薤白剂已成为治疗胸痹的著名方剂。

    胸痹病的主要病机为上焦阳虚,阴气上逆。正如张仲景所说:"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此方以瓜蒌宽胸降气、消痰开结为主药;薤白味辛苦性温滑而能通痹着之气滞为辅药;白酒味辛性温,宣发助阳,通行营卫为佐药。三药合用,能助胸中阳气,开上焦痹滞,使胸中阳气布达而胸中大气一转,浊阴之气下降,阳盛痹通诸症自然皆除。(醋:味酸苦、性温,能破结气痰瘀,治心腹疼痛。)

    本方加半夏10~12克名瓜蒌薤白半夏汤。主治胸痹病兼见不得卧、心痛彻背、舌苔白厚或白厚腻、关脉弦滑等症者。此为痰浊盛,故加半夏以除痰。本方去白酒加枳实、厚朴、桂枝,名枳实薤白桂枝汤。主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此为客气留结在胸中,不只上焦阳虚,而中焦阳亦虚,故阴邪得以留踞,上逆动膈而为胸满、胁下逆抢心。故于瓜蒌薤白剂中加枳实除痞气,厚朴开气结,桂枝行阳气兼能疏肝,不但胸阳得畅,而中焦亦调,故病自痊愈。《金匮》条文还指出胸痹者"人参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等分)亦主之。"人参汤即理中汤之大意,对兼见中焦阳虚证者,可用之。总之,胸痹的虚,为胸中阳气微而不振,故不必用补,而用宣通之法,阳气即畅,胸阳畅通则阳盛病除。所以我们要注意到,仲景用瓜蒌薤白剂是以行阳为主,不是补阳;即使谈到用人参汤,亦是兼补中阳,并非补胸阳。此乃仲景先师示人对胸痹病应认识到胸中大气为全身之主,实为生死第一关,特于胸痹篇独发其精义,不可不知。 今人常以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以胸背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胸部神经痛等,以治疗心绞痛应用最多,常去白酒加半夏、红花、赤芍、丹参、川芎等同用。我治疗经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肌炎等病而出现心绞痛、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心慌短气等症,观其脉见寸沉关弦或寸关弦滑沉紧而属中医胸痹病者,常用瓜蒌薤白剂随证加减,并把药方暂定名为胸痹汤:瓜蒌30~40克,薤白10~15克,半夏10克,桂枝3~12克,檀香6~9克(后下),茯神木30克,红花10克,苏梗10克,五灵脂9~12克,蒲黄6~10克,焦山楂10克,赤芍12克。临证时需随证加减应用。药效不明显时,会饮酒者每次服药时兑入黄酒20毫升,不会饮酒者可兑入米醋20~30毫升。心绞痛发作频繁且痛重者,则另用苏合香丸0.5~1丸随汤药服。此方每收良好效果,请参考试用。

    瓜蒌薤白白酒汤与瓜蒌薤白半夏汤、乌头赤石脂丸(赤石脂30克,乌头15克,川椒30克,附子15克,干姜30克,蜜丸)均治胸痹、胸背疼痛。但前方主治胸阳不畅,阴气上逆,痰浊痹阻而致的胸痹喘息短气咳唾胸背疼痛。瓜蒌薤白半夏汤则治胸痹之偏于痰浊壅盛痹滞胸阳而心痛彻背、不得卧者。乌头赤石脂丸则治阴寒之气厥逆上干,格痹胸背经脉,乱其气血而致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虽皆治胸痹,却有种种不同,必须详细辨证,绝不可一病一方,呆板硬套。请读者深入研究《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

    对痰热结聚,滞塞胸膈而心胸疼痛者,不可用此方治疗。例如我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时,发现不少患者出现胸痛脘闷、舌苔黄厚垢腻、大便秘结数日不行、脉象滑数有力的痰热结塞之证时,采用的是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合小承气汤(厚朴、枳实、大黄)随证配合红花、丹参、檀香、焦三仙等治疗。病人随着痰热涤泄、大便畅通、舌苔化薄而胸痛明显减轻,诸症亦随之而安,继续随证用药,均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如误用瓜蒌薤白剂,则不见效果。可见每个方剂都有一定的主治范畴,必须辨证准确,才能正确地谴方用药。

    四君子汤(《时方歌括》)

    人参6克、白术6克、茯苓6克、甘草3克,水煎分两次服。

    此方为治疗气虚的总方。主治面色晄白、精神萎靡、言语声低、四肢倦怠无力、动则气短、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脉来虚濡等症。近代常用来治疗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神经衰弱、胃肠功能紊乱等病表现为气虚证者。

    本方以人参之甘温,健脾补气,能致冲和之气为主药;白术甘苦微温,燥脾补气,培益中焦为辅药;茯苓甘淡而平,渗湿健脾,兼能泄热以防参、术生热为佐药;甘草甘平,和中益脾为使药。脾为后天之本,为人体生气之源。脾胃气足,中运健旺,饮食增加,生化机能加强,则其它四脏均能受益而身体自然健壮。本方甘温,甘合中焦之味,温助中焦之气,药性柔和,功效可靠,补而不烈,培本扶中,好象具有不偏不倚谦正冲和之德,故以"四君子"名之。以此比喻,可启发对本方治疗作用的理解。

    本方加陈皮以理气开胃,名五味异功散,调理脾胃的效能更好,既能补气,又可免除一些人服补气药所致的胸闷、中满、少食等不良反应。常用于病后调理,益气健脾。在补气方中稍加理气药,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补气药的作用,这也说明中药"配伍"的妙用。

    本方加陈皮、半夏以燥湿除痰,名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气虚,中焦痰湿郁阻所致之呕恶咳唾、返吐涎水、饮食少进、胸脘发闷、舌苔白、脉象滑或濡滑等症。若胸腹满闷,嗳气胀满,可再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271kb)